文/傅晓芸
从小受中草药熏陶
孙老幼时住在开中药店的叔叔家里,从小受中草药文化熏陶。叔叔的中药店取名“采芝林”,经常有坐堂医生。看到来时用大竹竿抬着、大箩筐装着的病重患者,几天后能走着过来致谢,幼小的心灵很受触动,原来为人解除疾苦是这么美好的事情!孙老从此确立长大成为一名医生的志愿。孙老又曾入读名中医何炎燊私塾,对中医有了浓厚兴趣。
1956年高中毕业后,恰逢当年全国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家中医学院,为实现少年的梦想,孙老积极报考了广州中医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医大学生。大学六年,师从良师朱敬修,加上自己刻苦用功,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1962年,广东省卫生厅在广州东方宾馆召开了继承广东省名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作为首届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孙老,幸运地成为德高望重的医界泰斗、名老中医李翼农的徒弟,并分配到东莞县莞城卫生院。李老被称为“李大剂”,善于用大剂量寒凉药物治疗温病重症。通过师承面授,孙老逐渐掌握了李老一脉相承的治疗温病的真功夫,并利用李老传授的方法,治愈了一大批麻疹、肺炎、乙脑、流脑、肠伤寒及钩端螺旋体病等时行疫症患者,打下了治疗急性热性病的坚实基础。1965年,东莞中医院成立,孙老调到东莞县中医院,再拜启蒙老师何炎燊为师,并向莫椿龄老师学习,一起主攻肾炎和尿毒症,运用崩大碗灌肠的方法治疗尿毒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先后担任内科主任、副院长和院长等职。20世纪70年代,广东省成立中风协助组,东莞市中医院也参与其中,孙老总结经验,篡写了《中风101例辨证论治探讨》。20世纪80年代起,孙老专心钻研中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在东莞市中医院成立东莞市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兼任所长,并完成了《东莞市老年人虚证调查分析报告》,获1988年东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暨南大学中医科周国雄教授合作,成立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并担任第一届副主任委员。20世纪80年代后期,孙老调任东莞市人民医院任副院长。1993年,被授予“广东省名中医”荣誉称号,1997年,成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带徒传承。
行医五十载,临床经验丰
孙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50余年,在伤寒、温病、杂病及妇儿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时行疫症及老年病,善用下法及温病诸法抢救患者,治疗肺炎、脑炎、中风等急症经验丰富,对慢性病亦独具心得,学贯中西,在当地颇具盛名,并享誉港澳地区及一些东南亚国家。早期以治疗麻疹、乙脑、小儿肺炎及肝炎、肠伤寒等时行疫症为主,中期以治疗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病为主,后期以治疗高血压病、中风及老年病等为主。其主要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与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勤求古训,师古而不泥于古。孙老对历代名家著作,潜心钻研,深究探讨,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认为学中医必须熟读理解古代经典著作,尤以《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四大经典为首要,又将《医方集解》《医宗必读》《医学心悟》和《医宗金鉴》等一些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医药学家作品,列为学中医必读的书籍,既重视“源”,又不轻视“流”,学古而不为古之陈规所限,不盲目崇拜,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且有所发挥,有所创造,使古代医学臻于完善。
博览群书,撷采众家之长。孙老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吸取众家之长,既从古典著作的学习中打好理论基础,又广泛地吸取前人经验,并且在博采诸家方论,搜集总结古今治病的有效方剂的同时,对流传于民间的单、秘验方也十分重视,不断从中摄取精华,从而使自己的医学知识日益丰富,医疗技术不断提高。
孙老认为,中风的病因是多样的,内风为主,内外风可以相兼,阴虚阳亢占各型中的首位,是中风的多见病机,并非唯一病机;临床上确有少数中风,是由外风引起的,治疗上应滋补肝肾,育阴潜阳,少佐祛风。缺血性中风多有肝肾阴亏,阴损及阳,他用地黄饮子去桂附加三甲,补肾的同时又兼顾肾中之阴,治疗后遗症效果很好。
孙老善用下法,认为下法的目的不是泻燥实,更重要的是下法可以调整阴阳、升降平衡,对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因而每以此法救治急症,多获良效。
伤寒温病统一,贵乎辨证。孙老主张伤寒与温病统一,“寒温合流”,认为温病学说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两者在临床实践中没有明显界限,关键在于辨证明确。而温病虽是伤寒理论的发展,但它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经验。孙老认为,伤寒方用药少,但用途广,而温病则比较推崇叶天士、王盂英的丰富经验。另外,在运用伤寒温病理论临证辨证论治时,孙老尤重视“三个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时令与辨证相结合,认为时令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关系极大;四诊与理、法、方、药相结合,认为四诊有机的联系,是理、法、方、药的根据。
治病求本,处方用药慎微。孙老临床诊治尤重视治本,认为中医的各种辨证都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无论何病,寻因溯源,最终都落实到脏腑,因此临床辨证当以脏腑辨证为先。临证处方用药,孙老谨慎细微,处方中的配伍,紧凑适当,君臣佐使排列有序,药物之间彼此互相牵制或协同作用,药物的用量,孰轻孰重,均有适度,充分体现出处方的立法原则。
如治疗肾炎,他主张急性宜清肺,选用枇杷叶煎合苇茎汤;慢性肾炎及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则主张补肾健脾,佐以清热利湿;肾炎或高血压有阴损及阳时,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必须注意温煦阳气。
又如,肝阳虚过去缺少治法,他认为肝是主谋虑的“将军之官”,恐惧胆怯、反应迟钝、意志消沉及乏力易倦等都是肝气不足造成的,宜用参芪助升发;用鹿茸、菟丝子、巴戟、肉苁蓉和杜仲等补肝阳。
贯通中西,推崇中西互补。孙老主张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他认为,中西医各有其特点,亦有其不足之处,两者在机理上是没有等同关系的,而现代中医的自身内涵应当进一步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反对中医故步自封,主张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尽量吸收现代科学知识,来充实、提高和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应真实地反映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的关系,这样才能既学习和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也不至于埋没中医的治疗经验。
孙老在传统中医药验方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治疗热闭血络验方;治疗脑后痈验方;治疗不寐验方;崩大碗汁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方;野菠萝根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方;运用验方屈头鸡、猫爪草和罗汉果治疗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用核桃仁、香麻油和冰糖炒食治泌尿系结石;用水蛭、南瓜子治疗精液不液化所致的不育症;用斑龙丸合七宝美髯丹加减,治疗精神情志低落之病,等等,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都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孙老威望高,誉满中外
孙老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威望。1991年,他分别被编入《中青年名中医列传》和《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1993年,他被编入《当代中医绝技荟萃》;1994年,他被编入《杏林芳辰》;1997年,他被编入《世界科技咨询专家》(中国卷)。
孙老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声誉。1989年,他随广东省东莞市卫生代表团东渡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受到日本整体疗术界的好评,并被日本整体理疗学会接收为名誉会员。
孙老学识渊博,曾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老年病治疗学》《常见老年疾病的中医防治与康复》及《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发挥》等医著。
他发表学术论文颇多,《东莞市老年人虚证调查分析研究》荣获1988年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风101例辨证论治探讨》获世界传统医学优秀论文三等奖,1994年应邀出席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大会;《中风先兆的辨证论治》获1996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国际中医药暨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学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