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杜忠
一、“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
孔子出生在“学术官守”“为官有学”的时代,少年时代贫贱的孔子无法接受贵族子弟的教育,但是孔子善于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总结出卓越的学习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敞开大门,创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开创了民办教育先河。
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诗》《书》《礼》《乐》,他期望能恢复周礼,实施仁政。他认为不学《诗》,就不能表达思想;不学《礼》,就不能立身,不学《乐》,就不能成为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史记》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他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
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乐”,即“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指出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后世把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统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提出“性善论”,把人性归于天性。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在教育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
三、以“道”为核心的老子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把“道”看成是最高的实体范畴。当成万事万物的总根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在老子看来,“道,玄之又玄,它不可道,不可观,不可识,更不可分”,只能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去感受,去体悟。因为他又谈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为,无事,无欲。”老子心目中追求“道”的人就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即认为人的理想状态应是原始婴儿般无知无欲的朴素状态。这样“道”之人敦厚无私,纯朴无瑕。而这一教育理念,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又具有“尊重规律,以身施教和以生为本”的丰富教育意义。
四、“贵师而重傅”的荀子
《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对待教育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相当于如今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地位。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缺乏理论依据,现实中也难以证明。他倡导“性恶论”人的本性需要后天的教育改造行为与道德。教育中不仅注重诵经读礼,在方法上也注重规范。《荀子》一书中还包含着群学的元典形态,根据就在于该书提出了群学的合群、能群、善群、乐群四层命题。费孝通先生多次引述英国功能主义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在20世纪30年代的论断:中国早在战国末期已由荀子创立了社会学这个学科。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五、倡导培养“兼士”的墨子
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兼士”或“贤士”,即培养为“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理想社会服务的人。他提出“兼爱”理论,在墨子看来,人才必须符合三个标准,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也就是说,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道德涵养,符合逻辑的言谈举止和宽广深厚的理论功底。墨家的“兼士”与同时代儒家的“君子”在外表与内在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体现了完全部同的人格追求,“兼士”反映出的是一种追求平等理想的意愿。虽然在当时战国混乱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追求愿望不切实际,但这种理想中的平等,博爱精神却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六、“简练于学,成熟于师”的王充
《论衡》“夫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成饭也。……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王充在未学之人比喻为没有磨成米的谷子,没有做成饭的米,学习者要在教师的教导下逐渐成熟起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王充的教育思想充满批判与辩证精神,他强调学习必须学会思考,且与实践结合起来。他专著《问孔》《刺孟》,对“圣人”与“亚圣”的学问进行了辨析与质疑。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治学态度,才是对前人的真正尊重。
七、“传道授业解惑”的韩愈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不仅是韩愈对教师工作性质的一个基本判定,也是对教师的基本定位被后世所推崇。所谓“传道”,就是传播儒家的仁义思想,达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目的。所谓“授业”,就是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所谓“解惑”,就是解决在“传道”“授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解答。在三者关系上,“传道”是根本,“授业”是渠道,“解惑”是方式。韩愈提出以“道”为求师的标准,要“学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师生关系上,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应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才是为师之道。
八、“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最负盛名的教育家,朱熹长期执教,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书院发展以及教育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过程中,他贯彻“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思想。朱熹认为人性就是“理”,“性者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也就是说“性即理”,是天赋的,具体内容就是儒家一直提倡的仁义礼智。
九、“心即理,致良知”的王守仁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他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发挥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以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感知和认知而存在;一切在于心内,不在心外。教育的作用是“致良知”。具体而言,他提出了下列四个主张:1.静处体悟,所谓“静处体悟”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2.事上磨练,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3.省察克治,王守仁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主张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制各种私欲。4.贵于改过,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 发生一些违背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只要改错对过错有认识,加以改过。
十、“正言”“正行”“正教”的王夫之
“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在《四书训义》中,王夫之如此界定师生应遵循之道及应所为之事,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需以“道”为中心,为了保证这一点的实现,师生双方都以正言、正行、正教来规范自己。他提出教育是治国之本的主张,出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王夫之认为教师责任重大,作为教师必须言正言,行正行,教正教。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古代教育思想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本源,可以从中吸取养料与形成特色,吸取精华,传承发扬,充溢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失时代的气息,继往开来,博古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