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霞
古有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今有图书馆携广大读者阅览天下。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游学形式各异,但本质都是在追求新知、提升素质、完善技能。近年来,肩负着社会教育职能和使命的公共图书馆,不断创新阅读推广形式,在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观念的指引下推出特色主题游学活动,实现了阅读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阅读体验,让阅读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游学活动缘何渐成气候?如何让游学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经历?怎样才能办好游学活动?这些都是图书馆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今年两会,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让人们不禁感慨“诗和远方”终于走在一起了!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界也不乏新动作。
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旅·融合·创新——首届海淀区研学旅游季”系列活动近期已启动。国家图书馆项目负责人表示,本次系列活动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 致力于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创新性体验,系统地向青少年儿童开展深入的科教旅游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事实上,近年来图书馆界组织开展的各类研学、游学活动不在少数,图书馆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也注重“走出去”,既主张读书破万卷,又倡导游学览天下。而这些游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则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文化旅行
2016 年12 月, 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 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一词的热度自此居高不下,“研学旅行”也日益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
图书馆特别是少儿馆策划组织的游学活动符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理念,且多安排在寒暑假及其他重大节日举办,故而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们的积极响应。
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内容则是吸引读者参加游学活动的主要原因。不同主题的游学活动对应不同的学习内容——参观图书馆的各个部门、了解工厂里的各种设备、发现美食背后的文化渊源,等等。它们不枯燥、不乏味,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知识源于实践,人们在书本之外寻找答案,在人间烟火里寻找新知。当然,讲座、展览、手工课、新媒体互动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也调动起读者的全部感官,锻炼了各种能力。
今年4 月,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倡导,长沙市图书馆首发、全国各地图书馆共同参与的全民游学活动“阅天下·邂逅图书馆之美”启动,旨在鼓励广大市民将阅读、旅行、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活动以领取“游学护照”前往各地图书馆“打卡”的新颖形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积极参与,读者也可以通过新浪微博分享自己的游学感悟。在该活动的宣传视频中,多地多位馆长联合推荐游学活动,向广大读者发出邀请,提高了活动知名度和参与度。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表示,“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栖居地。每个地方的图书馆样貌,都会折射出那个地方的精神状态和追求。图书馆里的阅读身影就是城市的美丽风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馆长贺美华认为,“这个活动就是让广大的读者,通过参观考察不同的图书馆、欣赏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感受不同图书馆的阅读氛围, 体会图书馆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真正实现了诗与远方的共同结合,所以这个游学活动非常有意义。”
此外,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组织开展的游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与讲求经济效益的相关机构相比,图书馆的游学活动一直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可免费参加,更具社会效益。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和平台也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畅通了读者游学的通道,让读者享受到更多的文化红利,这也是游学活动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由此观之,游学活动实乃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之举。它不仅能够让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能将知识与具体的事物、场景相结合,寓教于乐,让人在体验式阅读的过程中爱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产生良好的情感记忆。
游学活动所描绘出的一张张阅读地图、行走地图, 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地图。如此一来,“游学”便成了一件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的活动让人如何不喜欢?
避免形式主义 凸显“游学”的本质
图书馆游学活动渐成气候,但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活动实际效果出发,总结反思游学活动中可能或已经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提升策略。
莫要让游学活动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式的“游学”意义不大,应避免“游而不学”,要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功效。图书馆在组织开展游学活动时应凸显游学活动的教育本质。河南省平顶山市图书馆“饮水思源——暑期水厂公益行”活动聚焦水安全问题,让小朋友们了解了水质化验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游”是“学” 的方式,“学”是“游”的目的。牢记这一点,游学活动才能让人有所收获。
莫要让游学活动变得千篇一律。单调而乏味的旅行勾不起人们的向往,久而久之会失了活力。图书馆要在既有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继续开拓,将文化资源优势与地域资源相结合。今年暑假期间,苏州市相城区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相城分馆)总分馆体系联合开展了主题为“舌尖上的相城”的乡土文化普及活动,其中包括三次美食基地游学活动。青少年在制作特色美食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这样接地气的活动较易激发起人们的参与热情,在观摩之外加入各种“体验”的元素更能提升活动的趣味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游学活动和品牌离不开图书馆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莫要以单一的评价体系来量化所谓的“游学成果”。它的呈现方式和评价方式不能只有日记、奖状和证书,精神上的愉悦要比物质上的奖励更为重要,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并注重情感体验。
阅读在路上 方向更重要
随着阅读概念的不断“扩展”,读人、读社会、读世间万物成了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内容。阅读在路上,需要人们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体验。图书馆在组织开展游学活动时, 要从这一现状出发,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
一是内外联合,共创共享。既要依靠图书馆界的通力合作,也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实现空间互联、资源互通,丰富游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更为多样的实践平台。在与社会力量合作方面,扬州市少儿图书馆每月定期举办“走进图书馆”开放日活动。据扬州市少儿图书馆谢光雷老师介绍,“‘走进图书馆’活动是扬州市少儿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目的在于普及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基础知识,增强公众对图书馆的了解,拉近公众与图书馆的距离。
活动通过公开邀请、自愿报名的形式组织幼儿园、中小学、福利机构、公益组织、培训机构等单位集体参观少儿图书馆,全面展示图书馆的功能布局和服务内容,从而实现了图书馆与少儿读者的良好互动,让小朋友们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
自2018 年全面开展活动以来,先后接待社会组织参观十余次,接待参观者2000 多人次,活动过程中现场累计办理借阅证200 余张,取了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游学活动不是单向的流动,有“引进来”,自然也有“走出去”。北京市西城区少儿图书馆今年暑期推出的“小记者大世界”文学采风活动,联合报社、美术学校、艺术馆等多方力量, 让孩子们了解了报纸的采编流程,实地进行了人物采访并根据所学技能和搜集的素材制作报纸。这项活动培养了青少年的现代媒介素养, 让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
二是把脉需求,优化供给,调动学生和家长们的积极性。以读者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从文化内容和精神情感入手,培育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活动。游学活动要注重内容的适销对路,切实锻炼学员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同时要创新落地的具体形式,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和谐统一。设计普及科普知识及行业知识的主题活动,让读者乐意“买单”。
三是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肩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好阅读世界的引路人。做好活动筹备工作,设计出周密的方案;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引导读者积极思考各类问题, 为读者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因为读者在活动中的感受会直接影响其对图书馆以及对游学活动的认同度, 良好的服务将促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图书馆的其他阅读推广活动中来;活动后期也要注重收集读者的反馈,及时调整,以实现游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图书馆里的游学活动是重塑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要举措。在这类活动中阅读体验的要义并不仅仅在于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逼真的模拟场景,更在于实现阅读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想要打造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游学活动,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其中,还需要图书馆人继续探索,从读者需求中寻找突破口, 深挖体验式阅读的潜力, 为推进全民阅读找到新的着力点。
(文章选自《图书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