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莞市比比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潇湘文化》主编罗建云接受了新华书店总店《图书馆报》资深记者的专访,相关问题回复如下:
记者:简单介绍一下贵公司近几年的高校馆配成效及经验。
回答: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中国出版协会民营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以教材开发、教辅发行、图书出版、地方志编纂等为核心业务,因为涉及前期的出版策划、出版设计、出版编辑,所以,为延伸产品市场,也于五年前开始介入出版发行,其中重要一块是为高校图书馆做馆配。目前我们主要是与新华书店及民营馆配公司合作,将公司出版的图书以馆配的形式进入高校图书馆。目前,除国内高校图书馆有我们的馆配图书,包括哈佛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等世界顶尖的高校图书馆,也有我们的馆配图书。能进入国际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与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合作,借助他们的渠道,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我们的文化出口、图书出口,由理想变为现实。
记者:高校馆配的特点在哪里?有何注意事项?
回答:高校馆配的特点主要两个方面,一是需求量大,因为高校学生多,而且非常集中,为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每年更新的图书量特别大;二是更新速度快,因为高校是时代资讯的前沿,必须跑在社会的最前端,所以,每年采购的图书绝大多数要求与时代轨迹同步甚至超出时代轨迹。但目前受经费的影响,有些高校在馆配时也开始流于形式,不找对的、不找好的图书,只找便宜的甚至过时的图书,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长此以往,高校图书馆成为地摊书的集散地,那师生想真正实现求知的欲望便成了奢望。
记者:高校馆配近两年有何新趋势?或者展望一下未来?
回答:从我们与高校图书馆接触看,高校对电子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学生在电子产品的引导下,也习惯阅读电子图书,开始是9:1,后来是8:2,现在已经达到7:3左右的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配置比例了。
纸质图书也好,电子图书也好,都是时代的产物,当新的载体出现后,老的载体逐步消失,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所以,未来,电子图书会越来越盛行,而高校配置电子图书的比例会进一步放大。随着VR技术的成熟,以后在虚拟空间阅读图书甚至与作者对话将成为现实。
记者:高校馆配市场目前亟需解决的瓶颈有哪些?
回答:高校馆配市场最大的瓶颈是经费不足。因为近些年各种费用高涨,导致图书价格也暴涨,可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基本维持十年前的水平,甚至有些地方的图书馆经费还在削减。一边涨价,一边减经费,导致高校图书馆想配置好书、配置更多的书成为奢望。而有些民办高校,根本不重视图书馆的作用,以为读书是课堂上的事,把教材学好、学分修够便可,其实是不可以的。从古至今,自有图书以来,很多大家的学问是在图书馆或藏书楼中实现的,而不是单纯在课堂上学到的。所以,我期望高校在立项时,要给图书馆足够的经费,让他们依据师生需要,采购“好书”,多采购书。只有有书可看,才有可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成就伟业。
记者:其他话题,可随意。
回答:严格意义上讲,现在做馆配也好,做出版也好,似乎是四五十岁的人在挑大梁,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这一行,也不愿意做这一行,感觉没有前景,也无好的福利待遇,导致现在出版领域、发行领导精英越来越少,而像以前一样出大家、大师的机会越来越少。像在出版与发行领域,我喜欢发表意见与观点,很多人感觉我很有学问,甚至也有人说我是大师。其实不是,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人不大讲话或不敢讲话,有人出来吱声,便感觉与众不同。我虽四十五岁了,但我很喜欢这个行业,我会尽自己所能,带领公司同仁一起把出版做好,把发行做好,把馆配这个细分市场也做好。中国有13.8亿人口,只要用心去做,市场会有的,面包会有的,理想依旧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