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日报记者 赵水平
在出版界打拼多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罗建云最近做了一笔赔本买卖。做生意嘛,本来就有赚有赔,赔了并不稀奇。但罗建云赔得心甘情愿、骄傲自豪。这是为何?还得从国学大师饶宗颐说起。
今年2月6日,101岁的饶宗颐辞世。业界叹惋:从此中华无泰斗。有人说,饶宗颐的离世,标志着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他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季羡林先生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罗建云与饶宗颐结缘源于一部著作——《饶宗颐诗学论著汇编》。该书由饶公亲笔题写书名,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面世发行。这本书也是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饶宗颐研究”阶段性成果,东莞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提供文稿,历时近三载编纂而成。
饶公的论诗篇章,散见于其数十种著作之中,加之国内出版的饶氏著述,远非全豹,读者搜检颇为不便,于是出版《饶宗颐诗学论著汇编》便被提上日程。作为一部汇饶公诗学之大成的巨作,按理说不愁下家——各大出版社肯定会争相出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稿子出来后,编者联系了国内几家大出版社,商讨出版事宜,但都碰壁,极其有限的经费与版权归属问题让出版社犯难。
“罗总,这本书,你能不能出?”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的人辗转找到罗建云,告诉他经费只有6万元,余下的让他想办法。罗建云陷入了犹豫,出这本书至少要20万元,如果真出的话他少说也要贴14万元。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他对饶宗颐不是很了解。罗建云心里嘀咕了一下。上网一查,再粗略读了一下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提供的书稿,瞬间被折服:真正的大家,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二话没说,罗建云当即拍板决定做。“罗总,你真的做?”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的人还有点不太相信。“真的做!亏本也做!”不只做,罗建云还要把这本书当做精品来做,要做饶宗颐众多学术及艺术著作里的佼佼者。
一份国学大师的手稿放在自己面前,在图书出版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罗建云岂会错过。对他说,这既是机会——打造“镇司之宝”、擦亮“潇湘文化”品牌,又是责任——让大师作品得以面世、流传,因而纵使赔本也得做。
光明日报出版社建议在编者前加上“饶宗颐著”,以便与《著作权法》保持一致,解决了版权归属问题。不过,排版完成后,又一个重大问题接踵而至:编校“巨人著作”。
饶公论诗,上穷骚雅,下探明清,于历代诗学者皆有所论,自成一家。《饶宗颐诗学论著汇编》分列饶公论诗之序跋、韵文作品、诗学论著三卷,举其纲目,惯其条理,滔滔75万余字,一卷在手,可略管窥饶氏诗学之涯涘。如果没有与大师对话的功底,如何编校?
曾策划推出过数百种图书的罗建云坦言,《饶宗颐诗学论著汇编》是他从事出版工作以来压力最大的一部著作,“或许害怕自己能力不够,将鸿幅巨著搞砸了;或许因为饶宗颐先生名望太大,让自己感觉到无比沉重的压力,有些喘不过气来。”
不止罗建云,包括光明日报出版社、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潇湘文化在内的相关人员,以及潇湘文化聘请参与复审的本土文化学者温应昌,面对这部“巨人著作”均倍感压力山大。“我是跪着读完此书的,不愧是大家,能有机会阅读此书,一生无悔。”温应昌花了近一年时间才校对完,还特意买了很多饶宗颐的著作阅读,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则前后花了两年时间校对。
这样一本高冷的书,注定难畅销,罗建云心里很清楚。《饶宗颐诗学论著汇编》正式出版后,市场反应一般,虽然赔了但他很开心,因为社会各界评价很好,还获得光明日报“好图书奖”唯一的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得以领略饶公在诗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点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