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运河志》《人民的运河》公开出版发行
两部新著作为你揭开东莞运河的神秘面纱
12月5日,历时近3年,由东莞市水务局精心编著、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羊城晚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部关于东莞运河的新书——《人民的运河》与《东莞运河志》在2024年东江碧带徒步活动暨“河湖保洁日”活动上正式发布。这两部著作不仅是对东莞运河历史的全景记录,更是对东莞水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刻致敬。
东莞运河,作为这座城市的血脉,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东莞人民智慧与勤劳的象征。67年前的1957年12月,东莞运河的开凿根治了包括石排在内的寒溪涝区水患,是东莞水利史上的一次壮举。1万余人耗时140天,以人工之力,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创造了水利工程的奇迹。《人民的运河》与《东莞运河志》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记录和深刻解读。
《人民的运河》通过重访当年参加开挖东莞运河的领导干部、一线工作人员、设计师、测量师及运河两岸百姓等群体,从不同角度展示东莞运河给东莞城市发展带来的作用与价值。图书以其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展现了东莞运河从开凿至今的发展历程。书中不仅记录了运河的建设历程,更深入挖掘了运河在东莞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书中不仅记录了运河的建设历程,更深入挖掘了运河在东莞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防洪排涝到城市供水,从农业生产到生态平衡,东莞运河的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东莞人民智慧与勤劳的象征,承载着东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东莞运河志》则是一部更为系统、全面的工具书,它详细记录了东莞运河的地理特征、水利功能、历史变迁以及现代治理。书中不仅包含了运河的建设数据和治理措施,还深入探讨了运河在东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作为东莞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运河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承载着东莞水利事业的发展。
这两部著作的发布,不仅为东莞市民提供了深入了解运河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也为东莞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南,东莞运河将继续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东莞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关链接:
【编委会观点】编纂东莞运河纪实图书,旨在铭记历史、致敬先辈、传承文化、启迪未来。《东莞运河志》是对东莞运河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总结,志书以丰富的图文、详实的史料,全景记载了东莞运河的形成与变迁历史,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运河的建设发展历程与巨大成就。《人民的运河》采集整理不同阶段的社会群体对运河建设发展历程的印象记忆,对运河精神文化品质的个人理解,以及对运河乃至东莞治水事业的未来期许与祝福,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东莞运河的工程意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这套图书既是一部东莞运河流域的水情书,亦是千年莞邑的地情书,为我们共同开启了一扇了解东莞水文化、聆听东莞水故事的窗口。(《东莞运河》编纂委员会)
【市志办意见】《东莞运河志》出版发行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可喜可贺!东莞人民创造伟大的运河史,志书记载历史的辉煌。该书作为全省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运河志,资料翔实,编纂严谨,全面系统地展示东莞运河治理开发的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是东莞市水利事业的一座丰碑。《东莞运河志》必将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能为读者了解东莞运河的建设与变迁,学习前人治水经验,探讨新的治水理念提供借鉴。(东莞市地方志办公室)
【主创者心声】2022年金秋时节,我在京出差。得友人邀请到家中做客,他的位于什刹海畔的一座古朴四合院。那里,后海、中海、前海波光粼粼,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友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这里,便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巧了,就在此时,罗建云兄来电话:“编纂《人民的运河》,用人物的口吻讲述东莞运河的半世纪风云变幻。”他的话简短,却充满了信任与期待。于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成了我编纂东莞运河的起点。回到东莞后,我就一头扎进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此后的数百个日日夜夜,我穿越时空,见证东莞从古至今的水系变迁,从护城河的涓涓细流到运河的壮阔波澜。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情感的交融。那些尘封的记忆,在老一辈水利人的口述中逐渐鲜活起来,他们的话语质朴而深情,他们的故事平凡而伟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编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资料的搜集、整理,人物的访谈、核实,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我的耐心与毅力。幸运的是,东莞市水务局、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的同仁们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他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成为了我的向导和翻译,让我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东莞,了解这条运河对于东莞人民的非凡意义。历经两年多努力,《人民的运河》终于成书。虽然它或许不够完美,但每一页都浸透着汗水与泪水,每一行都记录着真实与感动。此刻,我心中有三份体会尤为深刻:一是作为编纂者的幸福感,能够参与并记录这样一段历史,是我莫大的荣幸;二是运河是东莞人民勤劳、智慧和勇气的见证,她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莞邑文化的载体;三是运河精神,那是一种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力量,它将如同运河之水,永远流淌在莞人的心田,激励着这座城市澎湃向未来。
正如雨果所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愿《人民的运河》能成为这样一声回响,让后人听见历史的低语,感受前辈的艰辛,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那份属于东莞、属于运河的宝贵精神。(石长青 《人民的运河》主创成员,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者心声】在我读书时,通过初中《地理》《历史》课本,知道世界上有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甚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我国历史上,有修建于秦代的灵渠和隋唐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横贯千年,依旧为两岸老百姓服务,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当东莞市水务局计划出版《东莞运河志》和《人民的运河》时,我还疑惑很久,难道东莞有运河吗?东莞的运河可以编成书、写成志吗?后来,多次与东莞市水务局的同志进行沟通,并派专业老师查找资料,走访当年参与开挖东莞运河的老领导、老百姓,未曾想到,洋洋洒洒,两本书的原始资料整理超过200万字。后来,经过多次加工、整理、编纂、修改,再通过我们与羊城晚报出版社编辑、校对、删改、补充,《东莞运河志》成书45万字,《人民的运河》成书26万字。东莞运河与灵渠、京杭大运河不可比拟,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无法比拟,但在岭南,在莞邑,它如母亲河一样哺育两岸儿女健康成长,为东莞经济发展默默贡献力量,其作用与价值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接手这个项目时,可以说只是一个念想,结束这个项目时,是两本沉甸甸的书,捧在手心,暖暖的。实话实说,有一点小骄傲和小自豪。明知编纂此类志书不容易,甚至害怕半途而废。但东莞市水务局的领导信心坚定,参与编纂的专家志在必得,我们幕后从事编辑、校对、排版、设计及出版、印刷的同事也精神抖擞,历时近三载,数易其稿,反复校对,最终成书,这种奋斗与付出,这种煎熬与折磨,感觉值得。《东莞运河志》和《人民的运河》出版了,就像我们生育的两个小宝宝,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到读者面前,希望大家喜欢它们、爱护它们。它们不会讲话,但有生命、有灵魂、有温度,会默默陪伴大家,不管春夏秋冬,不管贫富贵贱,都会给您开心与喜悦。焉知:“书卷有情似故人。”《东莞运河志》和《人民的运河》便是大家的好朋友,诚请爱护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东莞运河的历史和东莞运河的精神。(罗建云 《东莞运河志》《人民的运河》项目负责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资料来源:综合东莞日报、东莞市水务局微信公众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