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6月,由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文化发展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终于与全国读者见面,并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被视为打捞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杰作,也为全国各地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以借鉴的蓝本。本期《潇湘文化》邀请湖南科技学院周甲辰、潘雁飞、谷显明三位教授从学术角度解读《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希望给读者朋友提供阅读参考。
地方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与创新性发展
——读刘佳音、刘翼平《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
文/周甲辰
为黎民众庶排忧解难、扶危济困的何仙姑是道教八仙中唯一的女性神祇,她手持荷花,光彩耀人,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影响巨大。千百年来,她跟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一样广受崇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学界关于这一神祇的研究却一直都不够充分,至今仍有一些基本的文献与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些地方何仙姑非遗文化的传承近年来还逐渐陷入困境。笔者日前有幸得到刘翼平与刘佳音合作编著的《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刚上手翻阅,就觉眼前一亮。仔细品读之后,更觉收获不少。正如楚水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部“有思想、有观点、有温度”的好书,对于深化何仙姑文化研究,推进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刘佳音和刘翼平来自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何仙观乡的云母溪畔,相传那里是何仙姑故里,也是何仙姑隐居修炼、得道成仙的地方,曾被誉为“仙界净地”。刘佳音和刘翼平自幼深受何仙姑文化熏染,对于何仙姑信仰的虔诚性与广泛性印象极深。在现代化与都市化加速推进的语境中,由于商品经济与外来文化等多重影响,永州何仙姑信仰曾一度淡化,遭遇遮蔽与遗忘之忧。对此,刘佳音与刘翼平深感遗憾,满心焦虑。2012年,他们牵头成立永州市何仙姑文化研究会,以极大的热情和超凡的毅力全力推进何仙姑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他们的努力既展示了故里人对何仙姑的景仰之情,展示了他们因为何仙姑而萌生的自豪感与主动性,还展示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古城零陵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非常丰厚。面对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刘佳音与刘翼平独辟蹊径,选择当时很少有人关注的何仙姑文化作为研究方向。我想这既与他们何仙姑故里人的独特身份有关,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眼光与灵敏的学术嗅觉。
利用永州市何仙姑文化研究会这个平台,刘佳音与刘翼平在永州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数年如一日以文化义工的形式,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活动。他们在海量的文献里查阅与何仙姑相关的信息,分析其文化内涵;他们深入乡野寻访何仙姑的灵踪仙迹,搜集关于她的种种传说,辨识久已损毁的庙观道场;他们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申请非遗项目,反复斟酌何仙姑文化的开发利用方案,剖析何仙姑形象与永州地域文化精神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他们多次邀请省内外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每年都编印研究刊物,最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编成书,此间的曲折与艰苦可想而知。可以说,永州何仙姑文化从濒临消散到全方位展现,从零散到系统,从门厅冷落到成为富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刘佳音与刘翼平皆功莫大焉。
(二)
《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的编著特色显明。一是思维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以往的何仙姑研究多以文献收集整理为主,且常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内容相对单一。该书站位则更高,视野也更宏阔,编著者将何仙姑传说及相关研究视为独特而完整的文化现象进行全面把握与系统研究,全书共分何仙姑传说与民间信仰、八仙及何仙姑仙籍考证、何仙姑传说的主要内容等八章,将何仙姑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均囊括在内,内容系统、体系严谨、逻辑清晰,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大典与集大成的意味,为进一步深化何仙姑文化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理论与文献基础。
二是心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关于何仙姑故里,不同文献中有湖南零陵、广东增城、福建武平以及浙江、安徽、广西等说;关于何仙姑身份,文献中有放牧女、采樵女、卖饼女、织鞋女等多种记载;而何仙姑原本的姓名在不同文献中也有何琼、何二娘等数十个。刘佳音和刘翼平虽明确认可何仙姑原型乃零陵民女的说法,《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也是以零陵何仙姑为核心搜集整理资料。但是,他们并不否认其他何仙姑的存在,也没有否认其他何仙姑的意义与价值。他们主张融合湘粤闽等全国各地的资源,促进何仙姑文化协调发展。他们明确提出,不同地区的何仙姑文化研究要互学互鉴,差异发展,共创国遗。他们这种开放的胸襟与包容态度在多地为争名人纪念地而互相攻讦,不择手段的做法,确实显得难能可贵。
三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务实性。《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中既有典籍方志的查阅,也有历代诗文的摘抄与民间传说的搜集,还有传说故事的发生地与古代纪念道观的田野考察;既有深刻的理论思辨,也有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既搜集了前人的记载,也搜集了近现代大家的观点,还收集了编著者及所在团队的成果。全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体现了求是的精神,也体现了务实的态度。
(三)
《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虽以资料编选为主,但因体现了编著者的理论观点与学术素养,且有编著者及其团队的多篇成果收入,因而它不仅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使用,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带给读者感悟与启迪。刘佳音和刘翼平将何仙姑形象视为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形象建构,并从女性形象、女巫形象、女仙形象与女德形象等四个方面去整理归纳文献资料。他们还明确提出“神是永远活着的人,永远活着的精神超人”,所有这些对于读者正确理解何仙姑形象,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读完本书全部内容,笔者感受最深、联想最多的有两点:
其一,重视诗文创作,讲好何仙姑故事。何仙姑在俗超俗、游戏人间、惩恶扬善等品格是诗文创作的重要主题,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抒写过。何仙姑遇仙拜师、修道登仙、云游四海、治病救人等经历对于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情节与结构而言,也具有原型意义。《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设立专章收集何仙姑非遗文化的文艺传承作品,编著者及其团队收入其中的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为我们当下讲好何仙姑故事,促使何仙姑故事常讲常新,吸引更多民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典范。
其二,立足服务地方,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刘翼平和刘佳音具有永州何仙姑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身份,多年来,他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研究思路,一直率领团队致力于打造永州何仙姑文旅融合品牌,《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收集了他们团队阶段性的成果。刘佳音和刘翼平等人在这方面的工作,集学术探讨、方案制订与建言献策等于一体,既涉及园区建设,也涉及周边产品开发;既重文化品位,亦重现实功利;既具思想性与学术性,亦具现代性与应用性。对于促进何仙姑非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的编著出版,既是何仙姑研究的开创性与标志性成果,也是永州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收获。该书既有理论性也有应用性;既有文献价值也有学术价值。何仙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面临很多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包括祭祀与纪念活动的规范化,纪念性道观的恢复与重建,以及何仙姑精神的宣传普及等。因而这本书也就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由0到1,一个精神超人的彰显视野
——《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读感
文/潘雁飞
就集中性专著而言,《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是国内第一部。所以我称之为从0到1,用在这里是用来指称何仙姑专著研究从无到有、开始探索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开创之功大矣哉!翻读本书,感觉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材料广博,现身说法
全书最大的特点,是在构建主题研究框架之后(凡八章,八个板块内容,即何仙姑与民间信仰、何仙姑仙籍考证、何仙姑传说主要内容、传说文本记述、传说田野考证、传说形象价值、作为非遗文化的文艺传承、传说的开发利用),呈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为这些文献资料或来源于典籍,或来源于民间口传故事搜集,或来源于文人创作,或来源于编著者前期自撰,林林总总,古今文献近达500条,实在是搜罗宏富,大有要一网打尽何仙姑研究文献之谓。
编著者的言说方式,不同于长篇的逻辑推论,而主要是让文献呈现,让文献自身说话。如何仙姑传说与民间信仰分求雨、仁孝、祛病、占卜四个方面就是用了口耳相传的四个民间故事,可谓不着一字,尽得民间对何仙姑信仰之风流(不足是:不同异文辨析不够,细微处显示的文化意蕴没能深入挖掘)。
二、提炼观点,要言不烦
若要说编撰者没有一点论述,那就是“何仙姑研究文献大全”了。著者常该论述处议论,论述时往往在材料的基础上,直接揭示结论。如何仙姑籍贯问题,在摆出大量的典籍材料的基础上,综述了湖南永州说、广东增城说、福建武平说、安徽歙县说、浙江杭州说等观点后,进而指出从大部分文献看“主要还是以永州说和增城说压倒其他一切的说法。”(《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文化发展出版社2024年5月版26页),在大量引述宋人笔记记载永州说的观点后,也客观地给出结论“明代以后,永州说逐渐减少,而广州增城说则为大部分人接受。”(同上28页)。但考虑源头唯远的共识,读者读了之后还是能感悟到微言大义,认同何仙姑仙籍永州说的,又如在论述何仙姑的女性、女巫、女仙、女德形象价值时也是重在提炼观点,没有长篇大论的论述,即便是作为女性的复杂性,著者虽然有所感受(“从无情到有情,从苦修到双修”),但最终还是结论在“孝顺父母,终身勤谨”这一传统女性伦理上。至于女德形象则是先给出有政德、有善德、有医德、有廉德的结论,然后再简要以事例加以说明(不足:事迹与形象价值论述上:四仙姑、七仙姑、姑婆山之姑婆,婆婆殿之婆婆统归为何仙姑,视角不错,但尚欠说服力)。
三、田野调查,实证描述
何仙姑是至今还广泛流行的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如此,这传说还是鲜活的活化石。因而田野调查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须。著者专辟一章谈田野调查,视角一是对何仙姑永州传说的山水遗迹(涉及云母善、云母溪、虎形山、红玉洞、千年罗汉松、凤凰台、龟仙石、波罗岩、仙人沟、神仙担、神仙岭、寒婆坳、姑婆山、仙姑岩、仙子角、八仙洞、九井潭)进行田野作业,二是对大量存在的何仙姑道观(大仙观、何仙观、福仙观、西山观、灵仙观、何阿观、天神观、诸仙观、福兴观、东林观、兴隆观)进行了调查。不仅深入实地,也将文献与之相对应,形成传说、遗迹、文献较为有力地三重证据(有图有真相)。在方圆一两百公里内有如此之多与何仙姑有关的山水遗迹和道观,足见何仙姑传说与信仰在永州影响之广、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这类田野调查无疑加深加强了著者观点的说服力、感染力(不足:调查分类有些乱:将一些道观放在山水遗迹中,如何仙九观、会仙馆等,且有的只是摘录一些道观故事,而非纯粹意义上的田野调查)。
四、文史结合,实录求异
何仙姑传说文化现象多为奇人异事,除了存在流行于民间,还在于被史家、文人大量记载于史料笔记中,同时也出现在小说戏曲诗歌等文学创作中。著者深谙此道,所以罗列引用了大量古人笔记及戏曲小说材料,史书类有《宋人轶事汇编》《宋诗纪事》《宋朝事实类苑》《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残卷之《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等,诗词曲、诗话、诗文全集有《刘随州集》《苏东坡全集》《全宋词》《曲海总目提要》《中山诗话》《诗话总龟全集》等,宗教典籍类有《诸真圣胎神用诀》《吕祖志》《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等,其中史料笔记最多计有《梦溪笔谈》《岳阳风土记》《齐东野语》《夜航船》《庄岳委谈》《见闻录》等凡二十余种。特别是还收录了现代学者、作家的论文、散文、札记等,既将何仙姑的传说神奇之事做了很好的展现,又能看出现代一些传承轨迹,特别是还有学术界的论述概貌,可谓一举三得。让这些材料自身说话,将何仙姑普通人形象进行实录,又将其作为仙人奇闻轶事一一呈现,自然起到了实录求异两相宜的作用。虽然对于古代笔记的记载并没有一网打尽(如尚有宋·罗烨《醉翁谈录》、宋·洪迈《夷坚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清·王之春《椒生随笔》、清·李调元《南越笔记》、清·翟灏《通俗篇》、清·吴骞《桃溪客语》、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之山语、水语、女语),但至少通过这些文献的展示,何仙姑的仙迹异事完全呈现了出来,对此作者做了如下归纳。一是吃桃(枣)得道辟谷,二是解密“谢仙火”,三是狄青战前求胜负,四是何仙姑、吕洞宾关系密切,五是王达暧昧丢官,六是善解因果报应,七是题永州故人亭,八是悬壶济世(不足:古代文学作品记载与论述不够,特别是古代小说戏曲钩稽不够。如戏曲《邯郸记》(明·汤显祖)、《鸾鎞记》(明·叶宪祖)、《焚香记》(明·王玉峰)均有何仙姑的描写;小说如《警世通言》(明·冯梦龙),《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罗懋登)、《八仙出处东游记》(明·吴元泰)、《南游记》(明·余象斗)、《儿女英雄传》(清·文康)、《女仙外史》(清·吕熊)、《镜花缘》(清·李汝珍)、《九云记》(清·无名氏)、《歧路灯》(清·李绿园)均有何仙姑形象创作)。
五、保护发展,策划富民
何仙姑传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传承的瓶颈期、断档期,著者之一刘翼平是永州何仙姑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著者之一刘佳音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何仙姑传说”的传承人。他们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传承的前提首要是保护,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为此,他们策划了一系列保护传承何仙姑传说的文化项目、旅游开发项目,他们把保护传承的科学理性与对何仙姑传说的挚爱凝结在每一份策划书中。《何仙姑文化研究目标规划》提出一项非遗成果,一个文化地名,一个宗教道观,一个综合课题(研究与应用)、一项富民产业,一条游学路线,一部走红电影、一个旅游景区的“八个一”工程;《何仙姑文旅创意规划》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山水画廊、仙姑花海、八仙漂流自然景区和“潇湘飞仙”实景演出文艺节目;《何仙姑文化农旅融合策划》则重在打造“仙姑故里田园综合体”;《何仙姑古村落保护策划》强调古村落保护修缮与利用三位一体,要挖掘文化意蕴,要文旅融合发展;《何仙姑文化节庆活动策划》重在人文内涵的艺术呈现,如七夕情人节、仙姑故里庙会、楠竹文化节等都是较好的创意;《江华姑婆山仙姑信仰与旅游策划》提出讲好四个故事(姑婆山与仙姑台故事、仙姑庙与衣襟山故事、仙姑娘娘庙与仙姑潭故事、玫瑰香柑故事)、开发四大资源(仙姑文化、自然山水、瑶族风情、北联仙姑故里南合贺州景区)的设想。这些策划充满对何仙姑传说的传承发展深情,立足富民便民,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不足:策划有些许重复)。
六、求同存异,情笃零陵
著者有一颗学术公心,文献资料不管是否有利于永州零陵,尽量悉数搜罗呈现;论述时也能从实际出发,吸纳或介绍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对何仙姑故里仙籍,更是介绍了不同的观点,指出了其复杂性。作者在出版说明中写道:“本书依照民间传说湖南零陵何仙姑相关故事、文化现象进行整理,系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浙江昌华、安徽桐城、福建武平、广州增城等地何仙姑传说存在出入,不做学术定论,仅作现象探讨,以利丰富和完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乃天下公器,编撰者有这样的认识,殊为难能可贵。既可以感受到公平、公正持论,又能体会到编撰者对故乡何仙姑传说的偏爱和深情,特别是编著者之一刘翼平仿“永州八记”,别出心裁创作的《仙姑八记》——《降生记》《成仙记》《降鲤记》《驱蚊记》《种草记》《度鸡记》《收虫记》《归乡记》,艺术呈现何仙姑生于零陵,长于零陵,仙迹仙事显现于零陵中更能体会到这种情笃零陵的深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谁不然。
不过从全书的框架看,编撰者是呈现了何仙姑文化研究的广度的,然而从研究的深度看,特别是对文化意蕴的深入挖掘还远远不够,客观上与著者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永州地方文化研究的现实力作
——评《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
文/谷显明
作为南岭民族走廊重要组成部分的潇水流域,自古以来是湘粤桂的交通要道,也是族群迁徙的必经之地。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一流域的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诸如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理学文化、石刻文化、女书文化、村落文化等,成为湘楚文明乃至于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有一批地方本土学者致力于潇湘文化研究,其中刘翼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知名代表。熟悉刘翼平先生的都知道,他作为永州本土专家数十年来致力于对永州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探寻潇湘大地所蕴藏的文化密码,曾出版长篇人物传记文化散文《周敦颐思想地图》,与人合作编著零陵文化丛书《零陵诗韵》《零陵山水散文选》《解读零陵山水》《零陵论》《二十世纪前永州名人》《二十世纪永州名人》,旅游散文《潇湘水韵》等,为传承永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12月,刘翼平先生作为贤水河畔土生土长的地方文史专家,出于对家乡何仙姑文化的热爱,倡导成立了永州市何仙姑文化研究会以推动何仙姑文化研究,并于2022年将永州“何仙姑传说”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在此期间,刘翼平先生与其女儿刘佳音等人通过众筹,收集何仙姑有关典籍文献,深入乡村田野开展遗址考察,从文献中找资料,从田野中寻遗迹,在此基础上逐一梳理和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并结集成《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出版。该书从民间信仰、仙籍考证、传说故事、文本记述、田野考证、形象价值、文艺传承、开发利用等层面,对何仙姑文化现象作了翔实的论述,还原了零陵何仙姑这一传说人物及其民俗风貌。通读文稿,我既敬佩作者数十载执着于永州地方文化研究,也为永州地方文化研究再出新成果而感到高兴。该书的出版可谓是何仙姑文化研究的现实力作,在何仙姑文化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是一部具有严谨学术品格的研究文献,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论证有力。在第一章《何仙姑传说与民间信仰》中,作者收集永州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以此为据分析民间关于何仙姑求雨、仁孝、袪病、占卜等方面的信仰,故事叙述真实可信。在仙籍考证方面,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包括纪实小说、地方志、古代典籍等,以翔实的史书记载论证何仙姑乃唐朝永州零陵人氏,为何仙姑籍贯明确了确凿的史料结论。同时,作者通过对现存山水遗迹、道观遗址的田野调查和现场考证,全景式展现了零陵何仙姑文化现象,为何仙姑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现实佐证。由此可见,作者对何仙姑文化现象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历史文献和遗迹遗址之上的,其论证史料翔实、内容全面、论据确凿,体现作者恪守论从史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学术精神。
典籍、方志、传说历来为中国历史叙事的主要体系,作者将三者融合来论证何仙姑文化现象问题。通过发掘历代方志、典籍文献、野史传说、名家著述,然后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对一些现存遗迹遗址进行考证,从中探寻何仙姑传说的源流和秘密。比如在《何仙姑仙籍考》中,作者从典籍文献、地方史志中,寻找各种说法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考证了何仙姑籍贯归属。不仅如此,作者还实地考察了有关何仙姑的遗迹遗址,像云母山、红玉洞、波罗岩、姑婆山等自然遗迹,大仙观、何仙观、福仙观、仙姑塔、白霓寺等道观遗址,详细介绍和考证了永州零陵何仙姑文化现象。作者对何仙姑文化现象的研究,为读者呈现出零陵何仙姑神话传说的生命力,让我们感受到何仙姑在零陵民间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作者在对何仙姑文化现象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还就何仙姑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推动何仙姑文化研究目标规划、何仙姑文化文旅创意规划、何仙姑文化农旅融合策划、何仙姑古村落保护策划、何仙姑文化节庆活动策划,以及何仙姑景区建设、姑婆山旅游策划、湘粤闽何仙姑文化研究与旅游策划等富有创造性的策略和举措。同时,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何仙姑为主题进行了文艺传承创作,包括文学作品《仙姑八记》、网络电影《何仙姑回乡记》、戏曲作品《潇湘飞仙》、诗词作品《永州何仙观古八景诗》《何仙观古八景联》《零陵何仙观八景咏》,以及小品《仙姑惩恶》、歌曲《仙姑传奇》等,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仙姑形象,为何仙姑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
作为永州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现实力作,《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一书将潇湘大地所蕴藏的又一文化瑰宝挖掘出来呈现给读者,从而使“永州这本书”更加富有底蕴和内涵。该书通过对久远年代以来永州本土流传的关于何仙姑传说的考证,还原出一个真实可感的“历史人物”,让我们深切感悟到何仙姑在永州民间的生命力。同时,我敬佩作者执着于永州历史文化研究,在何仙姑研究方面坚持以史料为立论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和访谈进行考证。我认为,在一般人看来何仙姑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但作者以史为证、以践为实,即使因史料缺乏而做出的某些大胆推测,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