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立军
中国神龙的原型扑朔迷离,研究中国神龙的原型,是一项既古老又极具现代意味,既艰巨又极富吸引力的任务。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昭子问郯子为何以鸟名官,郯子说黄帝氏以云纪,用云名官,炎帝氏以火纪,以火名官,共工氏以水纪,以水名官,大皞氏以龙纪,以龙名官,“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云、火、水、龙连言,俨然同类。秦汉时期形成的十二生肖,十一种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唯独龙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似乎有悖常理。汉代王充《论衡·龙虚》:“雷龙同类,感气相致……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世儒读《易》文,见传文,皆知龙者云之类。”龙与雷、云同类,必是一种自然现象。
龙很可能不是实际的生物,而是观念的物态化,写实性龙的考古材料与观念上龙的形象是有差距的,甲骨文中“龙”字并不统一,据有关专家统计,竟多达七十余种,这给我们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研究中国神龙,必须抓住它的内核:是水神,主云雨,能够飞升,变幻莫测。
在中国先秦、秦汉典籍中,有关神龙的记载屡见不鲜。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的文字当属《周易》,“潜龙勿用”“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或跃在渊”“亢龙有悔”等,它那无所不在、变化多端的生态与任何真实的动物都不相符。
在落后地区的民间调查中,许多田夫野老、蚕妇村氓认为彩虹是水中冲出来的,特别是有真井水的地方,甚至有人看到此过程:井里突然冒出一包烟,红的、黄的、绿的,几秒钟迅疾升空,把井里照得通亮。“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把彩虹视为神龙,《周易》里面的神龙生态特征就好解释。彩虹出自真井水的观念源远流长,商周金文中有“”(商亚虹左铙)、“”(西周早期亚虹父乙觯),是由日、工、虫三部分构成的“虹”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一灵物沟通天地,与落后地区出虹的观念伏脉暗通。
传说中的神龙为鳞虫之长,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于省吾先生将此字释为“虹”,其实释为“龙”,更为合理。郭沫若前辈在《卜辞通纂》中说:“凡虹、蝀、螮蝀,字均从虫,乃视虹为有生之物。”
虹在古代被认为是阴阳二气交接之象,《淮南子·说山训》云:“天二气则成虹。”高诱注为“阴阳二气相干也”。《释名》:“虹,攻也,纯阳攻阴气也。”阴阳两气相争则变天,变天时风起云涌。在远古先民的心目中,一切纯物理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任何自然现象都是受神灵的控制。在一般情况下,雨后出现彩虹,先民们认为彩虹(龙)是降雨过程的幕后操纵者,只有在风雨雷电云尽情演绎之后,它才现身,有时甚至神秘兮兮,连踪影都不显现。
春秋时代,知识渊博的孔子有着丰富的博物知识,《吕氏春秋·举难》记载孔子说过“龙食于清,游于清”,这跟民间相传虹出现在有真井水的地方,不是如出一辙吗?《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孔圣人口中的龙好像是一种可以聚合离散的云气类物质,“合而成体”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云气组成彩虹,“散而成章”指彩虹可分散成青、赤、黄、白、黑五色云气,“乘云气而养乎阴阳”指彩虹迅疾腾空。孔子所说的龙,分明就是彩虹。《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明言龙非鸟、非鱼、非兽,而能乘风云上天,不知捕捉龙的方法,这与民间传说虹从水中迅疾升空一脉相承。
伪托为春秋时候管仲所著,实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管子·水地》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作者极度渲染龙之习性,大小、上下的变幻莫测,这不就是先民心目中彩虹活生生的写照吗?
汉代刘向对龙进行过专门论述,他在《说苑·辨物》中说:“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基本上保持了刘向的说法,语言更为精练:“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古人视虹为有生之物,跨天接地的彩虹不就是鳞虫的老大么?这就是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这跟彩虹十分吻合。“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这实际讲的是彩虹一年之中出现、隐藏的大致时间。
先秦、秦汉文献中关于龙生态的记述较多,然而对龙的具体形象却似乎有意避而不谈,我们目前所见最早关于龙具体形象的记载,似乎是东汉学者王符的言论,但在他的著作中又没有发现,可能是佚失了。宋代学者罗愿撰《尔雅翼》,该书卷二十八《释鱼·龙》引王符之说:“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引王符的“九似”之说,这里描述的龙的形象,完全是经过深度艺术化的东西,自然界中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灵物。
神话传说的内容在深层次上有着某种历史活动的真实性,诚如T·H·赫胥黎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中所说:“古代的传说,如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都是像梦一样平凡地消逝了。但是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醒半睡的梦,预示着真实。”我国先民依照旧有观念缓慢地逐渐发展它、丰富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民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终于营构出一个“九似”兼具的怪物——它有着具体的形象和更为巨大的神力。这样的怪物,在现实世界中是看不到的,但在自然界确实又存在它的原型——彩虹,因为它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而又变幻莫测。正因为如此,它能承载着人们的幻想,乘云升天,自由自在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