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推进东莞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有感
文/田 丰
尹国强同志最近送了《推进东莞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的书稿给我看,全书包括“乡村振兴篇”“农村改革篇”“综合研究篇”等,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关于东莞“三农”的研究成果。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他曾撰写出版过《奋飞的东莞乡镇企业》一书,时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的黄浩老领导还为该书作序。作为东莞本土成长的干部,有这样的研究旨趣、能力、恒心和取得这样的成果,值得肯定,值得高兴。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作者深深的“三农”情怀。国强同志曾在东莞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农办、市农业局等部门工作过,现任职于市社科联,对“三农”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这既是他的责任感所然,也与他的“三农”情怀密不可分。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战略和重要体现,只有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代文明。东莞是改革开放中从农业经济社会一跃进入工业经济、“智”造经济社会的典范,当前已经进入“双万”城市时代,然而整个城市仍然与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村与农民状况仍然是关系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无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有着无限的眷恋。因此不仅由于职业的责任,也由于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深厚情怀,多年来从不间断地关注和研究农村问题,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作者结合长期研究的成果积累,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编写了这本富有改革开放前沿气息的关于东莞乡村振兴的著作,确是可喜可贺。
从这本书的理论视角,我读出了作者的学术精神。对乡村振兴这项长期的战略部署,不仅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谋划,而且从时代和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体现出理论性和学术性,是此书的又一个特点。作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方向和目标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富裕文明、生态美丽、宜居宜业的新农村。而农村的变革最根本的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蜕变。“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也在于人。”从这个意义上,作者深入探讨了乡村的文化振兴,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广袤的乡村不仅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守望者”。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加速器,更是农民的精神家园。为此,东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中,要建设好莞邑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农民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把乡村建设提升到城乡融合的现代化进程来思考,提升到“人”“文化”“精神家园”的视野来思考,拓展了乡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作者可贵的学术精神。
突出问题导向和决策建议,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问题意识,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必然是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不断解决的过程,是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发展过程。作者在研究东莞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了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如提出东莞在高速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片区之间、镇之间、村村之间;又如提出实现村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抓住和切实解决用地指标、富余资金投融资渠道、公共开支压力增大等问题;还如在总结东莞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部分农村的卫生医疗水平、新莞人共享发展成果、改善人居环境等问题。正是在比较深入地把握、分析东莞“三农”问题的前提下,作者在农村综合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村级基层治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决策建议,不少建议得到了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重视,有的还写进了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方针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当好党委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功能和作用。
“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从东莞乡镇企业发展研究到东莞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尹国强同志一直站在时代的潮头,追踪时代的脉动,不断为东莞农村改革鼓与呼,为东莞乡村发展思与谋,取得了不少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成果。当然,从系统性、学理性等方面,这本书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空间。然而,从这本书所体现出来的“三农”情怀、学术精神、问题意识和决策思维来看,作者的努力和追求是富有成效和值得尊敬的。让我们与时代同行,把论文、著作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