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启天
有一条溪,或一条河,它明眸皓齿,腰身蜿蜒,常常在我的意念里流来,在厚街大地上流淌,岁月不歇,时序不断,灵动不息。始终认为,厚街是沿着这条溪顺流而来的,流动在不同的时光河床里。这条溪河,串起了历史变幻里的不同厚街面孔,也串起了它万种风情的美。像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河流冲刷着她的容貌,变化着她的长相,丰富着她的内涵。
一
厚街古称竹溪,厚街的竹溪面孔,想必是翠竹含烟、稻香蛙鸣、溪流缭绕的原生态乡村田园,它的美,是一种旱龙乡、鳌台八景式的美。
及至更名为后街、厚街,已有兴旺的集市街墟。乡耕与手工业交叠,是它随岁月相增渐变的面孔。它的美,是一种莞草耕织式的美。
改革开放后,厚街一下子蜕长出以商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城镇面孔。翠竹、溪流和蛙鸣,渐渐隐藏在高楼、轨道和齿轮轰隆的长相背后,成为了它的一种文化乡愁符号。这时的厚街,它的各种面孔如幻影般重叠交替——产业强镇、会展名镇,商业重镇……丰富多维,粗犷得有点粗粝,繁华得有些繁杂,热烈得趋近炙热。它的美,是青春的美,活力的美,眼花缭乱的炫目的美。
新近岁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落地,厚街内兴于心,而外显于形,又长出了它新的面相。产业重镇、会展新城、创新之街、宜居之城的形象迭代跃升,知识与知性、气质与气度展现在城乡的眉宇间。富于内涵魅力的面像背后,来源于千种品质面孔的汇集拼合。它的美,是成熟智慧的美,优雅从容的美,千姿百态而光彩照人的美。
二
顺着时光的溪流溯源而行,让我们沿着竹溪面孔的遗迹,去触摸厚街的乡村振兴新面相。
厚街鳌台公园,堪称厚街乡村振兴工作中老厚街活化的成功范例之一。在明清期间,厚街曾一度被外界称为“鳌台乡”。因古时鳌台村、大明塘这一带,风物清嘉,人才彬济。厚街人深谙“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之道。以500年历史的鳌台书院为起点,将周边占地约73亩片区内的菊湖、榕荫广场、乡贤亭等相关历史文化意象点,整体纳入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范畴。人流杂乱的大明塘菜市场化身为高雅的鳌台演出广场,菊湖化污浊之塘为碧清之池,圣旨牌坊、占鳌亭、嘉禾亭、粤剧大戏台、状元桥、历代进士(举人)榜、鳌鱼跳龙门石雕……一个个具有“鳌台乡”人文历史元素的象征符号,在菊湖红花翠草掩映间,复活再现,与“鳌台垂钓”“莲沼观鱼”“松桥候潮”“课耕稼亭”“榕荫归鹤”“寺峰晚眺”“菊山秋月”“凤岭朝霞”等鳌台八景,脉象相通,意境隐现其中,让人如临步到了,时光之溪数百年那头的鳌台乡间,具体而真实地触摸到了,遗落在岁月深处的竹溪面孔。
老厚街们不禁慨叹,几十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身边的人们,曾一度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一味向前奔走,似乎忘记放慢脚步,稍稍回过头来,看看那文化的原乡,世风已变,一切早已物非人亦非。以为往事已矣,犹不可再追。不料,鳌台公园在高密度的人流、现代高楼和繁忙的生产线间,突然探出了古典清雅的面孔,唤醒了沉睡在他们记忆另一边的乡愁,让根脉得以续接,让情感得了纾解和慰藉,让心灵得到安妥和栖息。
鳌台公园的修建,只是这个片区人文历史复活的一个前奏音符,厚街正在鳌台公园周边规划建设鳌台书院历史文化街区、厚街历史文化展示馆;与鳌台公园仅临隔一街,王氏大宗祠也正在紧锣密鼓筹建当中,一座占地数千平方的华美古建筑已在蓝图中耸立。乡村振兴的古典乐曲,在鳌台书院旁,一曲接着一曲,在酝酿,在奏响,在跳跃。
而放眼厚街全域,类如鳌台书院片区老厚街面孔的保护、描画、修复等乡村振兴建设之音,正在处处亮响,奏起了厚街古文物、古村落、古风貌活化的古典音乐合唱曲。桥头节的度陈公祠、通政陈公祠,溪头的隐斋公祠,三屯的尹氏宗祠,大迳的天培李公祠,河田的守拙公祠,赤岭的敬斋公祠,新围的戴氏宗祠,珊美的翠庭方公祠……一批散布在乡村,历近400至800年的祠堂文物纷纷被修缮、被重建,重现华彩,焕发新生。或又以某个历史文物建筑为核心点,进行辐射带动,对周边进行配套改造,通今活古。诸如涌口围绕东莞旧八景之一的“海月风帆在井中”,连片对海月公园赋新赋能,800年古岩洞石刻、海月庙、猴王庙等古建筑再次扬帆鼓浪;陈屋对清朝探花陈伯陶夫人墓(皇清诰封恭人晋赠淑人陈母方淑人墓)的所在地后底岭进行整体塑造,古遗迹镶嵌在现代休闲公园内,陈酒新瓶更芬芳;河田描画出了文化古村落的蓝图:以600年方氏宗祠,源连宋朝皇室的郡驸公祠等古建筑群为核心,修葺迎龙门、龙门井,修复古河田龙脉中辐线,串联周边各类大小公祠、古建筑,以悠悠古韵、先贤遗风,润化民生、惠泽乡邦;溪头延接500年隐斋公祠,舞台广场接续村史馆,环绕而建画坊楼廊,古风韵味环境清幽。对了,村史馆,如春风拂浪,一下子在厚街12个乡村滔滔涌现,渐将消逝的地方史料、农耕、风俗、风物、风情、人物、典故、非遗文化等历史文化音符,小蝌蚪般在乡间里巷抖动着新的生命活力。让旧的更有底蕴,让新的更有内涵,历史的根须在厚街大地上伸展并滋养新时代的心灵。一张张历史的面孔、古典的面孔,在厚街的乡村活化浮现出来,汇聚、拼组成了一张日渐清晰的、耐读耐品的厚街历史人文面相。
三
在推动乡村振兴之船奔江入海的过程中,厚街不止于塑形,还重于铸魂。曾经一度偏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针,顺时针移动,将重心指向了人的素质提升和铸造。继鳌台书院为重要的文化艺术平台后,一个充满时代设计感的文化艺术中心将兴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座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历史文化展示馆在筹建,让红色基因血液永续流淌;实验学校、湖景小学、三屯小学、新塘小学、湖景中学等近10所学校在新建或改扩建,以更好的基础教育筑就厚街人才源头之井。
有形的建筑是象,无形的文脉是相。厚街既重力搭好育人、化人的平台,也积极疏浚通道提供精神的养料。桥头人陈琏,明朝南京通政使、礼部左侍郎,仕履政声,博学通经,著述皇皇,乃莞邑文人之翘楚,他所著的《琴轩集》,涵盖赋、操、辞、乐府、诗、文等1649首(篇),内容博大。陈琏辞官返乡后,在莞城同德街兴建“万卷堂”,由明成祖朱棣的女婿——驸马都尉沐昕题写匾额。将平生所藏的珍本、秘籍收存在堂中,开放给学子们阅读。对那些家贫或者路途遥远的人,则提供食宿,四乡之士,受益者甚众,莞邑文风,由此而兴。对身边有着如此深远影响的贤人榜样、如此深厚的文化遗产,桥头社区一面致力“复活”使用通政陈公祠,塑其物形;一面还不惜巨资,将留存在香港大会堂图书馆的万卷堂版一套五册的《琴轩集》孤本,辗转影印回乡,再版印发。让先贤的思想遗产、精神风范、崇高品格、浑雄神魂,重现光芒,育化后人。后又针对《琴轩集》内容全部都是古文言文竖排刻印,没有标点符号,一般群众打开像看“天书”,艰深难懂的情况,继续对这部古籍的思想宝藏进行开发利用,开启文言文注释成人人能读懂的现代白话文的思想活化工程。经过努力,35万字的《琴轩集》古老面孔,逆生长出了120万字的《琴轩集注释》白话读本现代面孔。一本“沉睡”600年的本乡珍贵古籍“复活”了,变年轻了。散发出新时代的生命活力,蕴含在其间的思想、精神,如断流复源,又发出了潺潺的流水声,延续并淳化着乡风、民风,荡涤并滋养着600年后人们的心灵。
随着乡村振兴工程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古文物、古书籍的相继活化利用,使得从千年前流来的厚街精神文脉之竹溪河被进一步连接、贯通,并流进新时代厚街人的日常。使得厚街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如溪流蜿蜒拐弯,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使得他们从曾经一度的过多地注重“富口袋”,逐步转向了注重“富脑袋”“富心灵”。新时代的厚街人,思想在新生,精神在皈依,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在转变。君且看——120万字的《琴轩集注释》注释人陈发枝,年届81岁,下肢截瘫,臀部肌肉萎缩,出入依靠轮椅,久坐则生肉疮,阅读和写作,必须卧床仰躺抬头。而陈发枝却以这种近于残酷的方式,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历经多个春秋寒暑、三易其稿,对《琴轩集》进行注释和读解。新的白话读本注释版让现代人能轻松简捷地承古接今,汲取先贤的思想甘饴。是什么在支撑,让陈老先生如此艰难却又如此决绝地要完成这件事呢?“尽管我双腿瘫痪,但我依然可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完成《琴轩集注释》,让陈琏先贤的作品惠及大众,那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就要将光阴用在有用的地方,才会觉得人生有意义。”陈老先生的话诠释一切。正因有着如此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才使得此前他已卧床著写出,以家乡厚街桥头为题材背景的72万字的长篇小说《旱龙乡》;才使得此后,他又马不停蹄,投身创作了另一部67万字的长篇小说《东莞名贤·琴轩外传》,呕心沥血,将先贤陈琏的思想、品格、精神,进行递进式、深层度、形象化的活化;为乡村人传续先贤精神文脉、增强文化自信而振气、振神、振心!这就是在乡村振兴天幕背景下的厚街人精神景貌。
如此自觉于文化传承,以精神价值来衡量实现人生意义的厚街人比比皆是,傅广恩先生也是其中一个。他曾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在寸土寸金的厚街康乐南,建起当时的商业地标康华城。后因一次黄山之旅,与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相遇,所收藏的一幅木雕对联“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打开了人生的新境界。继而开始转向了致力传扬传统文化的人生道路。先是收藏一小块古木刻、明清小油灯,接着是一扇古门、一张床、一套套家具……后是发展到拆来了整幢古建筑进行重新组装。日进斗金的商业大楼,一层一层地改作文化场馆,老家明清文化大观园应心而成。从一步之外的现代城市街区进入楼内,置身于数千件工艺精湛的明清家具及明清格调的环境之中,会让人恍如时光回流,来到了古竹溪河畔的厚街人家中,被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所盎养。厚街的历史脉流,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接入点。“名利让道可修心”——傅先生已从一个家具的制造商,转身为一个陶醉于古家具与古建筑艺术之美的传统文化保护人与传承人。他立愿,要将这座曾经的厚街商业地标建设成传统文化地标。然当他在愿望将渐达成之时,他又背起行囊,夫妻并肩,顶风沐雨,徒步在10000多里长的茶马古道的险山陡岭之上、丛林沟壑之中,开始了“与大自然的审美之约,灵魂朝圣之行,文明的欣赏和学习之途,人生的领悟和沉思之旅”。一路领略不同的地域文化、风俗文明,开阔人生的格局;一路收集古道沿途的老物件遗珠,抢救保护渐将消失的民族文化遗产。几年间,徒步数千里,一块历经马蹄踩踏的石头,一个留存岁月斑驳的马奶桶,一件饱渗牧民汗水的丝织品……都被他视若为宝。为了保护好这些见证了千年古道丝路的文明文化物件,傅广恩夫妇专门兴建了一幢充满了藏文化元素的大楼,16层的楼顶是一座挂着经幡的白藏房。陈列着从茶马古道上收集来的数千件老物件,展示开拓进取、包容互鉴的茶马古道文化内涵,传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茶马古道精神。这何尝不是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需要崇尚和发扬的中华民族精神啊!
阳光明亮,万物花开。厚街的精神文化之溪,流淌到今天,河面一下子变得如此开阔、迷人。孕育出众多像陈发枝、傅广恩夫妇这样的新时代厚街人。他们有着澎湃的生命活力和强烈精神创造向往,倾力于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越来越注重于心灵的生活,呈现出丰美的心灵景观、沃饶的精神世界。一个个这样的厚街人,不就是源远流长的竹溪河里的朵朵浪花吗!
四
竹溪水流长,海月风帆扬。乡村在振兴,厚街在巨变。绿美乡村、和美乡村、美丽乡村、美丽圩镇的建设热潮在浪叠浪高。厚街正向世人展现越来越多的新面孔:150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如沙滩上的气孔,散布在城镇乡间;69个村庄内池塘、景观塘,被截污清淤、被净化绿化美化,成为魅力乡村新亮点,闪耀着灵动的眼眸;白濠休闲农业公园、双岗都市田园两个千亩农业园显山露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稻花的清香,慰藉着一抹乡愁;一座7194亩的“厚山生态产业园”,在对黑山工业区低效产业清理整治收尾声中,已胎息孕育,待时而生。癸卯年伊始,厚街109个乡村振兴新项目又已上马,涵盖产业项目、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等众多领域,一曲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在汇集着竹溪河900年的奔流声!
溪接长河,奋楫逐浪。新思维、新政策、新办法正为厚街家具、机械、电子、鞋业等众多产业集群注入新的澎湃动力;新规划、新空间、新会展、新资源正带动催生着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流量经济、信息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各种新的业态跃然而出。成千上万的行业、企业,如千万张面孔显像交织,如千万双手相握相连,形成互补依托的产业新生态。
厚街,说你有一千张面孔,并不为过。一张魅力新面孔之后,是无数张个性面孔的集成。
厚街,说你有一千种美,也不为多。一种美之中有千姿百态的美。
厚街为何如此千面?那是因为它常新常变!厚街为何美得如此丰富?那是因为它常变常新!厚街为何如此之厚?那是因为它的千面千美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本相、本真。变中始终有着不变,那就是始终传承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令时间也摧之不颓、毁之不灭,还能不断复活、不断再生。正如那条从900年前流来的竹溪河,只要它的源头仙神水、九龙潭、水口龙泉还在涌流,纵使它在地面消失了,也始终在人们心中流淌。
厚街的乡村振兴工程,对各种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功能进行努力活化,不正是在保护着厚街的历史根脉源头,修复、浚通、接续着厚街精神气脉的这条竹溪河吗?
读者
2023年8月8日,我收到这本名为《潇湘文化》的企业读物,虽然不属于正式出版物,但其文章内容、设计、纸张、印刷,优于近年来多数拥有CN刊号的正规杂志。饭老师本着多年来赠书必读的原则,于今天上午11:00阅读完毕《潇湘文化》2023年第3期(总第78期)。饭老师的读后感是:一、杂而不乱,散文、诗歌、书评甚至老板日常,题材高度自由,但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安排得井然有序;二、精且有魂,大多数文章看不出是约稿首发还是摘编,即便摘编,能遴选出这些文章并非易事。比如,讲述“威廉詹姆斯”的,这个人的影响力并没有出心理学圈,但他的思考及著作的确值得出圈。“外号李神仙”,简直是一个不错的电影脚本,镜头感极强。其他,关于乡村的、关于代际的,也都有很高的情感浓度和思维宽度。卷首语是《对文学不要抱有太多幻想》,我非常认同主编的观点,只有不以文字或文学为生,有自己的其他主业,写字为文才不会太纠结。主编罗建云是饭老师遇到过的最“社牛”的“社牛”,《潇湘文化》或许是他精心打理的一个朋友圈。不过打理个朋友圈真的费时费钱费力,情怀和实力,缺一不可。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主编:范国平)
通过国内朋友转寄的几期《潇湘文化》我已经陆续收到,并一一拜读,一个字评价:“好!”“好”字就是心声,就是我对贵刊的认可与尊敬。《潇湘文化》作为一本企业内部读物,作为一本综合性文化刊物,其内容,其质量,不仅仅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是精选挑选、用心编辑,每篇文章体现于“真情而朴实”。我总感觉比那些标榜某某级的“大刊”不知好读多少倍。故而说,一个“好”字表达了本人阅读此刊的真情实感吧。听闻大多数期刊每期印刷仅仅一千几百册,没什么人订阅,没什么人看,只在于送交图书馆收藏和用于系统内部交流,默默地躺在那里,没有几个人欣赏、阅读,实乃悲也。《潇湘文化》成长于民间,崛起于草根,有顽强的生命力,不要社会一分一厘,坚持着,成长着,如春风般吹拂,如春雨般滋润,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常言道:“小巫见大巫!”《潇湘文化》虽小,却有大的胸怀。相信它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世俗社会的清流,为华夏文明谱写动人的赞歌。
(旅美作家:陈灿富)
“贷款上班”感觉是开玩笑,但在现实社会中,早有公司把员工当作“抵押物”,由员工贷款供公司挥霍,美其名曰是帮助公司发展,渡过公司难关,实则是将风险转嫁给员工,让入世不深的员工背负公司债务,是极其可鄙的行为。此次媒体报道,一教育集团从2019年至今,3年多时间,一直让员工向银行贷款供公司使用,贷款总额达2000多万元,绝大多数逾期不还。弄不懂这样的老板是如何想的?我也创业,也曾遭遇经济短缺,可我从未向任何员工开口借钱,更不可能让员工帮助贷款。我始终觉得,要经商就必须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只有时刻提醒自己走好每一步、用好每一分钱,才不至于让员工“贷款上班”。如今,媒体疯狂报道,相信政府也会介入,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公司离被法律制裁还远吗?
(《潇湘文化》主编:罗建云)
《读者》栏目面向社会敞开,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包括读后感,欢迎赐稿,文字控制在300—500字,我们择优刊登,奉寄样刊与稿酬。投稿邮箱:4102240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