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彭争武长诗《虎门书》
文/曾海津
彭争武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位实力派诗人,自他由“湘西的小木屋”出发,踏入东莞这片热土寻梦以来,诗笔就一路抽芽吐叶,进而开得枝繁花茂。近年来,彭争武先后出版《无语的夜》《诗三月》《东莞书》《寻找》等多部诗集,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长诗《虎门书》是他以东莞历史为题材的又一部力作、新作。
初读《虎门书》,觉得有些“隔”,熟悉的历史事件先在地限定着我们的期待视野,无论是一般性还是专业型的读者,都自信会看到其对史实再次的宏大叙述、淋漓的评论或有些浓度的抒情。然而,当节制、简省、冷峻伴随着许多个短章短句,甚至许多个单词成句扑面纷纷时,陌生化的效应就已经“随风潜入夜”。于是再读、三读、重读,渐次展开并很快顺应了诗人的构思和表达,不断地生成情绪的共鸣,惊叹于其将历史叙事进行艺术转换和审美重构的精妙绝伦。
一
诗与史向来是叙事的双骄,以诗证史、以史证诗也一贯是二者亲近关系的写照。而自古以来,就不乏以诗对史的重新叙述或者重构,最终既达成诗史同构互文,又以诗歌的言说本能重新建构起一个意蕴无穷的审美艺术世界,李商隐的《贾生》等咏史诗即是如此。作为注重描写内在情绪和自我追认的新诗,咏史无疑是一种题材的拓展和主题的拓深。如果说《无语的夜》《诗三月》《寻找》是彭争武自我成长的精神史和心灵史,那么咏史诗就是他从自我转向他者,转向历史、社会和当下的磨砺和提升,诗神的羽翼愈加丰满。他关注并咏怀历史,早在《东莞书》中就已有几个章节书写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的内容,如《林则徐》: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
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
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与其说
这是林则徐的一道奏折
不如说这位名臣
一生满怀忧患
与决心的写照
由此君臣八天 天天话题
禁烟 禁烟 禁烟
清道光十八年十一月
那是一个怎样的隆冬
一道及时的圣旨
让湖广总督林则徐
在烟雾绕绕中
清晰地显现出来
……
这首诗的写作接近于历史叙事,《虎门销烟》《虎门之战》亦然。《虎门书》将这段历史从《东莞书》全景式的观照中抽离出来,重新构拟和组织,其诗的审美表征,已经得到了质的飞跃。诚如诗人杨克所说:“诗写虎门是民族精神与当代文学的融合,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也是对未来的美好寄托。书写这一重大史实的长组诗,乃中国诗人的为天地立心的使命与担当。”在众多外来诗人,着力生活艰辛,抒发乡愁之际,彭争武却独辟蹊径,以本土厚重题材为主要书写对象,视野开阔,体现其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与现实的立场和功力。
《虎门书》全诗内容包含关乎国人命运的重大历史本事,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呐喊、根由追思和英雄们的心性与作为等,诗人都作了多个维度的书写。如《虎门海祭》中的一节,“夜行:一襟短衫,半角凉亭/风飘摇,长夜站不住/一刀斜挂,惊醒莞草一滩/谁在海边祈祷,谁在大海中浮沉/倾诉:报国、抱负、责任、担当”,类似这样浸入人物内心世界,结合细腻景致描写的手法,就创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文情境,读者阅读诗的过程同时也经历回到历史现场的艺术感受。
二
这是一部史诗,却非贯通一气的长篇巨制,而是以多个短章贯穿而成的长篇组诗,形式上既舒缓了线性阅读长诗的紧张和疲倦,又让叙述在空间上横向铺排延展,历时性和共识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短章之间因其叙述内容和叙述方式的差异性,任何两个章节之间都能够建立起对话,又深具互文性,因而构成了无数语言和情境的复杂网络,充满极大的张力。
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诗人的巧构更令人叹服:一个大主语或者大主体——不易的顶戴花翎或按刀花翎,他伫立或行走于天地之间,全知地目睹大地上的一切,以“折断烟枪,抵住海上奔来的大船”为大任;还有变化的各类不同的视角或者主语,包括人和物、哑炮、木匣子、黄骠马、农村的炊烟、香蕉,甚至虎门,他们像不同的叙述者,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同一个故事;《放下与读史》则是跳出故事回到当下的诗人,作为千年之后阅读他们的人来审视故事。这一切似乎又惊现出小说的构筑来。
然而,诗终归是诗,诗性语言凭借以少总多、意在言外的表意功能和充满想象、经过艺术淘洗的审美功能,成功地将叙事及抒情推向高峰。审美功能则表现为诗歌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对读者审美感知的激发、心灵的触动和滋养,无论美还是刺。这是古诗的艺术法则,也是新诗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写作精神,彭争武没有让我们失望。具体来看,上中下三篇的标题很特别,是一组时间词:道光十九年,己亥猪年;道光二十年,庚子鼠年;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牛年。时间刻度一般,既有历史叙事的沿用,又有诗歌极强的在场性和真实性,既是忠实的回顾,又有重复的强调。
三
作为咏史诗,审美也是要有厚度的。诗可以怨,彭争武对国家和百姓的苦难进行了书写。“沿着虎门出发/百姓躺在地名上/浮动着最平常的企盼和寄托/常平,常常平安/长安,长治久安/太平,人间太平”,太平是虎门的别名,寄寓着统治者和人民共同的盛世理想,百姓们最朴素的生存愿望,就藏在城镇的名字中,然而,愿望成空,都流成了淹没虎门大街小巷的咸的“眼泪之海”。诗人对人民的同情是素朴的,疼痛却在字里行间。“颠倒歌”就借用了童谣的手法,童谣中本是以颠倒词语来表现无邪的趣味,诗人以此结撰,心怀悲凉,将人民和摧残之间无法抗衡的悲剧写得痛彻心扉:
渔船打穿炮弹
渔夫淹死大海
小孩踩死铁蹄
半亩土地染红血
千疮百孔的船,百姓的心
百姓们中,“踏步出门的这些人/姓名姓氏早已不重要/可以叫矮仔叫靓佬叫猪肉荣/他们正踩着黑夜/把节日的欢乐都装进了口袋/强行带到了威远炮台//他们口袋里装着/农村的炊烟/要点到英国的舰艇上/不分白天,和黑夜”,他们以全部的力量奋起抗争,倾泻着如海的悲愤,希望黑夜褪去,曙光来临,希望毁烟的浓雾转变为和平的炊烟。“盛世己瘦,不是笑柄/朝廷的轿子/在制度上抬行”,岌岌可危的社会和政治情形生动表现,诗人抓住了悲剧之源,批判的笔调开始崭露锋芒:
帝国的形象
越来越接近多年的辫子
长而无力
现在除塞入顶戴花翎
再也支撑不了一个王朝旺盛
辫子下,飞禽走兽游动
而弯曲脊梁,无法伸直
将抽象的国化为具体可感的辫子,形象灵动,特征鲜明,顶戴花翎和飞禽走兽的补服也和辫子一起参与了艺术创造,传神地象征朝廷的懦弱无能和政治腐败,胜过直接评论,笔触的分量和效果十分惊艳。
四
任何形式都是有意味的,诗歌形式更甚。叶燮《原诗》云:“汉魏诗如初架屋,栋梁柱础,门户已具……六朝诗始有牕棂楹槛,屏蔽开阖。唐人则于屋中设帐帏床榻器用诸物,而加丹垩雕刻之工。宋诗则制度益精,室中陈设,种种玩好,无所不蓄。”以造房为喻,形象地概括了诗歌形式和诗歌境界之间的关系。
书页夹不住道光二十年的时光
珠江口封不住四十七艘英舰
胥家渔网网不下四千长枪
沙角炮台挡不住偷袭的步伐
关隘之雄
竟然抵不住鸦片一克
烟枪一把,横扫了人间四季
上面这一节让我们不禁想起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句诗来。力量悬殊而无法抗衡的两两事物,放置一处,发生矛盾,数字词的添加加重了这种矛盾,造成强烈的反差,悲愤的控诉和伤痛的无奈从而有效表达。最后一句变换语序,烟枪置于主语地位,横扫的猖狂,四季时间词作为宾语,这一句托住上面全部,戛然而止,有大地茫茫干净的艺术效果。
静。鸟倦。贩夫。走卒。华贵。傲娇
慢慢,消失在城头巷尾
邻里,街坊,夫妻
争吵、细语、喘息,随海浪远去
这种单字成句和名词的拼贴,远胜过长句子的书写,通过词语并列创造出的空间更广阔,它们之间又有着任意的交互关系,语象连同意义密集如层峦叠嶂。
一襟短衫,半角凉亭
风飘摇,长夜站不住
一刀斜挂,惊醒莞草一滩
这又是一种半句式的不完整句,某些句子成分的舍弃,留下了很多空白点,增强了语义的跳跃性,十分耐人寻味。
诗人多用短句和跨行,保持了好的节奏和韵律。节奏和韵律同样也是古诗的格式要素,新诗中新月派诗人沿用和发扬了声律。当然,新诗更讲求内在的节奏,不过,如果内在声律和外在声律达到了和谐统一,那就是完美的艺术发挥了。而短句的使用,也颇显铿锵,与诸种句法结合,很好地进行了叙述、说理和抒情。
五
彭争武在《寻找》中讲述自我在东莞大地上艰辛的旅程,在《东莞书》中对东莞的历史、现代、都市、乡村、文化、风物、民俗作深情而慷慨的致敬。《虎门书》则以一个东莞现代诗人的身份,纵深地重温、思考、分析虎门的历史,以古抚今。
“莞草一尾,柔弱如海上黄昏的/一抹阳光/沉香一根,坚硬如狮子洋畔/黎明的崖石”,莞草与阳光联系,沉香和崖石相遇,奇特的比喻,为我们展现了柔韧与坚强并存的虎门,同时也预示着诗人对虎门赋予的希望和气质,“能够读史的人,放下偏见/一叶扁舟/划进叫虎门的地方/有缘的话,不再问终点/就和中国近代史一起,开始新篇”。这个读史的人,是诗人自己,也是更多的读诗人,诗人希望人们了解并亲近虎门的历史与当下,而这节文字也奇妙地产生了这样的效应:以诗写史,为诗赋史,诗人的胸襟和气度,责任与担当,也感染了内道中人。
如果说《寻找》是彭争武的一次自我确认,《东莞书》是他找到心灵和文化归属并停留于斯,对自然和人文的审视,那么《虎门书》就是他对历史和现实的缅怀、深思,对社会、人类的深度关怀,以及对深居东莞并怀着敬畏之心“读史”这样身份的自己内在的追问和提升。我们不敢用伟大来形容彭争武,但一定可以确定,他在努力成为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和极致,言志缘情是诗的缘起和相续,言一己之志还是一国之志,抒小我之情抑或大我之思,必然存在诗歌境界的分别。诗是心灵的艺术,艺术的创造,更是来自神性世界的精灵,应该以诗关怀天下苍生、人类命运和民族苦难,如此,我们才能听到诗人夜莺一般带血的啼唱,从而珍爱时光,珍重生命,也由此才能体验宏达而深远的艺术主题和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我想,彭争武的《虎门书》就是这样有意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