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喆
“无论我的身份是留学归国学者、归侨,还是人大代表、教师,不管哪一种身份,都要发挥不同角色的优势,做好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安然,深耕多元文化教育领域,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以文化人,凝各方力量,向世界展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做有温度的国际教育
2004年,安然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年,华南理工大学面向全球招聘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安然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引进回国。从此,她便在魂牵梦萦的故土开始了学有所用的多元文化教育之路。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新成立的学院,底蕴不足,安然只能“白手起家”,每天都要处理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曾令安然萌生过退意,但学校领导的鼓励支持和她对事业的热爱,让她下定决心放手一搏。
首当其冲的是招生压力。她曾与同事拉着满箱的招生宣传册跑去国外招生,囧事连连。有一次,行李箱在托运中被摔坏,宣传册子撒了一地,他们不得不抱着箱子和册子走,狼狈不堪。最终,他们的努力有所收获,第一年招到国际学生100多人。之后,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以年均增长30%以上的速度迅速扩张。时至疫情前,该学院来华留学生人数已逾2400人,生源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想起最初招生的坎坷,如今安然很是自豪:“现在出访到国外,当地如果有在学院留过学的学生,他们都会热情相迎。”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坚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安然认为,国际学生的文化习俗和文化背景各异,多元化教育要注重“尊重”与“包容”,天地足够宽广,才容得下繁花竞开。在她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世界地图,时刻提醒着她要用海纳百川的宽博之心去包容与认同多元文化。“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其实质就是文化多元化,我们要尊重文化之间的不同。文化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安然说。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十多年来,安然带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起多元文化共享教育理念,构建了跨文化视域下国际学生“认知―认同―践行”全过程教育模式,做有温度的国际教育。安然及其团队通过让国际学生建立起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兴趣,引导他们彼此间以及与中国人、中国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建立自己眼里的他者文化形象,进而将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声音传播好。
安然及其团队也在努力构建多种渠道,让院里的来华留学生“走进当代中国”,从实践中建构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担任院长的每一年,安然都有一个特定“节目”:亲自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坐高铁、看企业,去感知当代中国。而华南理工大学几乎每年都有200名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义务献血、走进福利院、送教下乡等志愿者活动。
“当我向我的家人描述中国的时候,他们都很好奇和向往这个国家。”曾经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奥斯曼来自苏丹,来中国之前,他对中国的印象是一个遥远而拥挤的国家,而在中国学习生活几年后,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勤劳肯干成为他心目中的中国代名词。
“我身边有一些人不知道中国实际的情况,相信不可靠的消息,指责中国。我告诉他们,不是这样的。相反,多亏了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和中国医生高明的医术,这才控制住了疫情,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中国一样做到这些。我们应该向中国学习。”这是2020年寒假安然收到的一份特殊的学生作业,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阿克尔克用中文讲述当时的中国疫情见闻。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如果还停留在饺子、长城、大熊猫上,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没做到位。如今看着学生们毕业回国,继续传播中国好声音,我感到欣慰和自豪。”每当谈起留学生的点点滴滴,安然如数家珍,感慨万千。
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乡愁
安然最早与多元文化结缘是在1995年。那一年,在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教的她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雷丁大学深造。在一次讲座上,著名学者Colin Baker拿着风格迥异的两张图片,一张是单一花朵的图片,一张是各色各式鲜花的图片,让大家选择。结果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喜欢那张各色各式鲜花的图片。Colin Bake将各色各式的鲜花比喻为不同的文化,形象地告诉大家多种文化和谐地并存更让人赏心悦目。
这对于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安然来说,仿佛为她开启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大门,让她着迷。后来,她在雷丁大学遇到了她的恩师Viv Edwards教授,将她带入多元文化教育领域。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国际性的国家,不同国家的移民的到来让这里形成丰富开放的多元文化。安然在这一片多元文化沃土里,探索、学习,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世界观。
1999年,安然的英国深造学习之旅终于圆满完成。她获颁英国雷丁大学多元文化教育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成为雷丁大学国家语言识读中心的讲师、研究员,也水到渠成地拿到了英国“绿卡”。
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虽然安然在英国的生活如鱼得水,但她的思乡之情却如陈酿,愈发浓烈。魂牵故里几徘徊,三更梦绕家乡月,安然只能暂时将这份乡愁寄托在海外华文教育里。
“英国提倡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族裔的母语学习与传承课可以借用当地学校的课室在周末开展。”安然说,那时候英国的中文学校,多以来自香港的华人教授粤语和繁体字为主。当时在雷丁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有十五六个家庭,有一个雷丁中文学校教这些留学生子女学粤语和繁体字。在安然和朋友的推动下,雷丁中文学校增设了一个简体字普通话汉语班,安然也成为这个班的第一位中文老师。在那些乡音相伴的日子里,安然以汉语为桥,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期待着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现在,这个学校有300多个学生,30多个普通话教师。”因为有如安然这样的对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传播者,中华文化在这多元世界里薪火相传,绽放光彩。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当时任全英学联教育部部长的安然,在驻英使馆教育处的支持和全英学联的策划下,参与筹备了全英学联首届中文作文比赛。颁奖仪式那天,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着他们自己用汉字撰写的作文,郎朗的中文诵读声在英伦大地上响起,深深拨动了海外赤子的心弦。
留学期间,安然还组织了两场全英中文教学研讨会,与来自英伦三岛的中文学校老师共同探讨作为母语的中文学习话题。
回国后,安然一直关注着汉语文化的传播发展。在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期间,她曾两度建议国家设立“汉字节”。“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精华之一。”安然指出汉字产生数千年来,一直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塑造与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统一与团结中华民族的作用。
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播音机,更是民心相交的孵化器。从2004年全球首所“孔子学院”创办以来,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张重要名片已遍及全球。据相关报道,截至2021年,全世界127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476所孔子学院。
安然是孔子学院研究的最早探索者之一,出版专著多部,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和汉语对外推广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孔子学院发展到今天,融入本土的步伐应该加快了。”作为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的安然更清楚,不同纬度要有不同考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请进来’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但在‘走出去’时,本土化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016年起,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与管理研究”的首席专家,安然带领研究团队走遍了世界五大洲,调研了50多个极具代表性和区域特性的孔子学院与课堂,积累了几百万字的访谈材料。她观察到,尽管孔子学院揭牌时双方都表现得“两情相悦”,但实际运营后,还是出现很多问题。“孔子学院只是一个载体,背后其实是所在地整个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体现。”安然解释,中方外派人员需更多了解所在国价值观、文化和制度,且双方要互相理解和不断磨合,在价值观和理念上形成默契,才能使得彼此关系越来越融洽。安然建议,孔子学院的总体定位应由“以中方为主”向“以外方为主”转变,更多地调动外方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积极性,而孔子学院基金会和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应更多地发挥服务和支撑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文热”现象再次涌现,国际社会对中文教育的需求持续上升。“依靠政府作为第一推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际社会对中文教育的需求,民营企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将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安然呼吁让更多企业参与其中。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与奥迪集团、德国英戈尔施塔特市政府及英戈尔施塔特工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了奥迪英格尔施塔特孔子学院,开启了孔子学院与海外企业合作的新模式。该孔子学院为英戈尔施塔特工业技术大学师生、奥迪员工和当地社区民众提供汉语教学服务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探索中德高校在教学、科研等领域新的合作模式。
“中国的教育生态正在改变,同时也开始影响周边国家的理念。”安然说,尤其自疫情以来,非接触教学在“一带一路”国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给中国的对外汉语从业者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鼓励民企参与就是一条非常可行的民间路、民心相通路。”
她还曾多次建议国家汉办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中文考试类别。目前汉语考试主要集中在汉语水平考试(HSK)、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商务汉语考试(BCT)和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但中小学生汉语考试和商务汉语考试报考人数却严重不足。“这说明我们的汉语考试在实用性和社会认受性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安然认为,建立起类似“托福”“雅思”的中文教育全球标准,有助于提升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