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汝松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学者、诗人,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广东番禺人。晚年所著《广东新语》,极负盛名。
屈大均《广东新语》既写增城俊杰先贤,又写荔乡山水风物。本文以该书中增城山水风物为引,看看屈大均笔下增城物事之古今。
一、沙贝
《广东新语·地语》载:
增城者,五岭山水之丛。盖大庾西来,由韶、英德、番禺至增城而止。罗浮东来,由汀、惠、博罗至增城而止。北江自南雄北来,由韶、英德趋虎门而入海。东江自惠东来,由龙门、博罗趋虎门而入海。甘泉湛公,世增城之沙贝,前对虎门,为山水汇会之区。语曰:“山川孕灵,不其征欤!”大抵中原之山,至岭而穷,至虎门而益穷。其水亦然。然而穷之所在,大通以之。予尝欲移居沙贝,以翕受地灵。
增城清代有句民间流行的俗语说,“第一沙,第二雅,第三麻车与石下。”沙,就是沙贝,增城第一大村。
沙贝,今增城新塘镇旧城区及相邻甘涌、群星、新何、东华四村。此处是古代珠江口内海的一部分。崇山峻岭之水汇到此处,受到海边岩石阻挡,形成了一个大河湾。年深岁久,江水带下来的河沙和大海洋潮水卷来的贝壳,淤积在那里,逐渐成为陆地,故名“沙贝”。明代嘉靖年间,湛若水发动乡人在堆积着河沙贝壳的滩涂上挖塘筑堰,建成一个“新塘”。后来,乡人在“新塘”周围建屋开铺,遂成“新塘墟”。“沙贝”改称“新塘”,来买卖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时至今日,新塘已在全国经济百强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二、白水山
《广东新语·山语》载:
增城之西二十里有白水山,高千仞余,上宽平,状若仰盂,可田百亩。有飞泉长百余丈,直至山足,缭绕丹丘而东,水车所激,无高不至,满足田数千百亩。
白水山,又名白水带,在今增城朱村街,山上有一如白绸般的瀑布缭绕丹邱而泻。远远仰望,既有莽莽苍苍,龙腾虎跃的宏伟气象,又有云雾缭绕,流水人家的婉约风韵,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白水丹邱留下众多诗篇:
行天拈碧溜,溜上驾蜃楼。
玉汞焚金鼎,石流水不流。
这是东晋药仙葛洪的《白水山石刻》。
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
笑杀狂游勾漏令,却从何处觅丹砂。
这是唐代何仙姑的《丹邱云母》。
白云深锁路崎岖,鹤去台空景物殊。
山障翠屏连素幕,泉分清溜滴明珠。
道人只问丹砂井,隐客犹寻九节蒲。
试问葛洪仙去后,至今遗迹事如何?
这是宋代名臣崔与之的《题郑山人邻居》。
节序偏鹜大火流,金风瑟瑟桂丛秋。
关山是处闻砧杵,河汉遥瞻望斗牛。
丹鼎九还云漠漠,飞泉千尺日悠悠。
划然长啸浮山外,一曲清歌万籁收。
这是明进士的《白水丹邱》。
还有宋代苏东坡、清代陈恭尹、增城知县管一清等等,于是白水丹邱成为清代和当代“增城八景”之一。白水山麓的丹邱村,更是当代增城丝苗米的重要产地。金秋季节,万亩稻田,金波漪涟,加上气势磅礴的瀑布,小桥流水的村庄,白水丹邱成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三、春冈
冈在增城城中,一名凤冈,其东麓有唐时何仙姑宅。《罗浮经》云:其阴云母峰,峰之西北曰凤凰冈,神女居之。是也。仙姑常往来罗浮,其行如飞,天后遣使召赴阙,中路失之。天宝九年,五色云起,麻姑坛有仙子,缥缈而出,道士蔡太一识其为仙姑也。
春冈在荔城,传说宋神宗年间,有凤凰飞至春冈山,引来天上众鸟云集,热闹非凡。后来增城人称春冈为凤凰山。
南宋嘉定年间,邑人名臣崔与之退休后隐居凤凰山种菊赏花,讲学育贤。山顶还建有皇帝亲笔所书的菊坡亭。明正德年间,南京尚书湛若水告假回乡时也在凤凰山西角巷购地建明诚书院,致仕后讲学育贤。书院最高处还建了纪念其老师陈白沙的席光亭。
上世纪日冦侵华时,菊坡亭被日军飞机炸毁,明诚书院也湮灭。抗战胜利后,菊坡亭重建,更名为凤凰亭。2014年夏,凤凰亭突然坍塌而毁后又重修,复称菊坡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凤凰山一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聚集地、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以至后来的电视大学都围绕在凤凰山。绿树成荫凤凰山顶,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露天公园。
四、甘泉洞
甘泉洞,在增城东洲西岭下,湛文简之母陈氏,因祷是洞,生文简,故文简以为号,而建甘泉书院其上,其后文简所至,辄为楼,名曰见泉,以示不忘所生之地。王文成尝至甘泉洞中,有题甘泉居诗云:“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
增城新塘镇明代称甘泉都,甘泉都西洲村松岭有个甘泉洞。甘泉洞有个泉眼,甘甜的泉水长流不息,永不干枯。湛若水生母陈氏是西洲村人,传说其因到甘泉洞祈祷而诞生。若水童年,常到甘泉洞玩耍,饿吃山中野果,渴饮洞之甘泉。进士当年,他取“甘泉”为号。
湛若水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三次上疏致仕不允,便请假回乡,筹建东樵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和南樵南香山莲洞书院的同时,接受西洲乡贤陈震川意见在外祖乡甘泉洞附近建筑“甘泉书院”。为此他还写下《别后有怀甘泉洞兼呈同版筑诸君》诗五首,字里行间可见其对甘泉洞和外祖家乡亲记怀甚深。
地藏天设几千年,今有神明启震川。
大院豁然临大路,人间始信有壶天。
今增城图书馆前西墙湛若水手书的诗,就是其诗之五。如果说此诗为书院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画图,那诗之二就是湛若水希望兴学育贤的精神能不断传承。
周公谷是湛公裁,周公而上是谁开?
山石不知泉混混,乾坤古往又今来。
历史在时光的甬道里不停穿行。先贤走了,书院湮弃了,当年周公谷里被湛公若水规划建成的甘泉书院早已消失,但湛若水兴学育贤的传统精神还在延伸。1988年秋天,新塘第三中学就在当年甘泉书院的遗址旁拔地而立,甘泉玉液浸润过的土地上,又响起琅琅读书声。30多年来,新塘三中健康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增城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一级学校”,“广州市德育教育先进单”,并被授予“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和全国“创新的学习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称号。
五、何仙姑井
《广东新语·水语》载:
井在增城会仙观,其深不测,水比他水重四两,味清甘,人多汲之。何仙姑去时,脱履其上,故井上有亭曰存仙。吾疑井脉通罗浮,仙姑当时从井中潜出,见于罗浮麻姑之峰,令人取其遗履井上,盖以水府为解也。浮丘为朱明门户,有珊瑚井,井者朱明门户地,地道四通,以一窍为往来之所自,此井如之。人见以为井,不知其为洞天也。
《辞海》载:“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是唐广州增城女子,住云母溪,年十四五岁时,食云母粉而成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
增城县志也载,唐代开耀年间,广东增城凤冈东麓云母溪边居住一户姓何名泰的人家。何泰有一个女儿,自幼性情温柔,天资聪颖,对人友善,孝顺父母,并能书善诗,有诗收录于《全唐诗外编》中。后因食云母粉行动如飞,经常到罗浮山采撷山果供奉父母而闻名。
增城民间,也流传很多何仙姑的故事:
何泰女儿勤劳善良、知书识礼。从小就跟父母耕山种荔枝,对荔枝感情甚深。荔熟时,她常帮助左邻右里采摘荔枝。农闲时,她飞到罗浮山采摘山果,供奉父母。何女孝顺父母、与人为善的品行很快就传到当朝皇帝处,皇帝便下旨接何女入宫传术。何女请官差转告皇帝,如果答应两个条件,她即可入宫。条件一是两年内修好增江大堤,使荔乡人免受水患之害;二是免除所有荔枝税赋。皇帝御准,即令增城知县办理。两年后,增江大堤如期修好,荔枝税赋也全部免除。一天,何女在井旁洗衣,突然来了几员朝廷官差,打着圣旨,要带她进宫。何女不依,官差便强行拉人。母亲见状,紧紧拉住女儿双脚不放。突然天降霹雳,何女挣脱官差,朝罗浮方向升腾而去,何母手里提着的只是女儿剩下在井旁的花鞋。聪颖孝顺的何民女就这样离开了凡间。
增城人尊崇何仙姑,不少村乡都修了何仙姑庙。今天的小楼镇,是纪念何仙姑景物最集中的地方。古庙内的何仙姑井和庙门那副“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的对联,给古庙抹上几分肃穆、几分神秘的色彩。加上何仙姑与挂绿、何仙姑与千年古藤等传说,使小楼镇成了当今闻名的旅游景区。何仙姑继续为家乡增城带来无尽的福荫。
六、流杯曲水
流杯曲水有二,其一在增城张老岩,石版斜铺十余丈,一水从石罅中流,萦纡百折,游人每以小石障下流以畜其势,乃两两夹水而坐,使人酌杯酒置上流,听浮游所至,取而饮之。然有不得饮者,有一再饮者,有杯流至前,忽复流而之他者。有顺流而下,忽复旋回而上者。于是哗然争饮,相欢以笑。
“流杯曲水”今称“曲水流杯”。据明代嘉靖《增城县志》记载,那里石壁峭峻,一水悬自山顶旋转而下成潭。相传采药炼丹的葛仙、醉眠于石的张老岩都留下踪迹。到此游览的文人更常以杯浮于潭上,随流所至而饮,不少人还在壁上题诗镌词。时至今日,葛仙翁祠、会仙观等虽然不见,不仅“曲水流杯”的自然景象依旧存在,流泉下边还有广州市人民政府立的“飞泉洞摩崖石刻”文物保护单位石铭牌。铭牌附近还见到“曲水”“醉眠石”和“大宋熙宁四年二月十二日,广州信安令,权增城县事徐钧,偕前邑州录参军马郅、主簿欧阳叔度、县尉孟可久,来谒葛仙翁祠堂,观碾药石,饮流杯池,赋诗而还……”等宋、元、明、清摩崖石刻。
七、明诚书院
明诚书院在增城县城中,湛文简所建。堂上有《心性图》及文简所书《心性图说》,右隅有王文成所书五言古诗,今《阳明集》中,《书泉翁壁诗》是也。行书字大如拳,漫灭不可尽识。堂后石刻文简像,幞头执简,上有隶书《心性图说》。甘泉书院遍天下,此其发祥之地。故尤重云。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凤凰山上有个凤凰亭。湛若水所建的明诚书院在凤凰山附近的西廓巷内。
明正德八年(1513),湛若水出使安南归途顺道回家乡,购置了增城千户杨政在县城凤凰山西麓西廓巷的住宅,用于建“白沙精舍”,以祀怀老师陈白沙。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增城新任知县朱文简到任,即造访“白沙精舍”并书匾“明诚书院”。若水退休后,常到书院讲学。书院初期斋舍不多。嘉靖三十一年(1552),八十七岁的湛若水又筹资把书院扩建至凤凰山西半山,增建了瑞贤堂、观善堂、斋舍、庖厨和教师寝室。书院最高处是纪念老师陈白沙的“席光亭”。书院扩大后,学子越来越多。湛若水还从莲洞书院赡田中,每年提取128石“馆谷”,以安养明诚书院诸生。
明诚书院于清代进行过两次重修,但却在日本侵华时毁于战火。只有附近战后重建的菊坡亭仍立于凤凰山上。2017年,增城区文联、侨联、妇联等社团迁到凤凰山办公。2021年,增城侨联为彰显湛若水尊师重道精神,还重建了席光亭。
八、荔枝
《广东新语·宮语》载:
荔支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土黄润多沙,潮味不到,故荔支绝美,自挂绿以下数十种,色、香、味迥异他县。岁收数千万斛,贩于他方。
屈大均还在《广州荔枝词》写下多首赞颂增城荔枝的诗篇;
东洲烟水接西洲,载出离支万斛舟,
自夏徂秋皆辟谷,不知人世有通候。
端阳是处子离离,火齐如山入市时,
一树增城名挂绿,冰融雪沃少人知。
从屈大均的文诗中可知,沙贝荔枝在清代享誉盛名,但其来由还得从明代说起。嘉靖年间,尚书湛若水在福建仙游枫亭品尝荔枝时,发现优良品种,便怀核而归,让乡人在四望冈上培育。经过一代代乡人精心栽培,四望冈一带成了一望无际的荔枝林。四望冈荔枝清甜多汁,高产易种,很快被推广至岭南各地。人们为纪念尚书湛若水,就把这种荔枝称作“尚书怀”。清初,果农又在尚书怀中优选出荔枝的稀世珍品挂绿。
四望冈荔枝誉满岭南,挂绿成了珍品,达官贵人都把品尝四望冈荔枝和用荔枝馈赠亲友、奉承上司视为荣耀之事。“广州荔枝以挂绿为上,增城大敦、沙贝诸村所在多有。开花时,长吏使标志之,岁畏其扰,斧之无遗类矣。”崔弼《珍帚集》中的记载,道出当时果农不堪官吏滋扰而砍伐荔枝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四望冈的荔枝越来越少了。日寇侵华时,煤炭短缺而新塘又靠近铁路,鬼子便以荔枝木代替煤作为火车的燃料,四望冈荔枝更遭到毁灭性的砍伐。幸好果农曾在挂绿上驳接过很多新苗,移到各地种植,要不就没有今天的增城挂绿了。
荔城西园的挂绿,虽然曾一度衰竭,但后来又再长茂盛新枝。2002年夏天,增城为筹集教育基金拍卖挂绿荔枝,最高一颗拍出55.5万元,使国内外媒体为之震惊。近年,增城都会把挂绿荔枝送给“增城好人”“优秀学子”。荔枝,继续给增城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