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精神的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创造了人类辉煌灿烂的文明。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曾几何时,西风东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忽视被曲解甚至被遗忘,一些人言必称西方,以浸染西方文化为荣,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扭曲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是非标准,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在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求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作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部门,我们立足东莞,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任务,遵循青少年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把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创编了《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既有全景式介绍东莞重点非遗项目的漫画图册,也有生动介绍具体项目的故事绘本,希望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由于时间紧,人手少,经验缺,水平有限,本套丛书肯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希望相关专家和读者朋友不悭赐教,我们定将从善如流,完善丛书,力争再版时推出更加完美的成果,以飨广大读者朋友。
是为序。
引言
东莞千角灯,源自宋代宫灯,是东莞特有的糅合传统手工扎制与书画、剪纸、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瑰宝。千角灯体积巨大,工艺精湛,缀有“千只角,千盏灯”。其得名,取东莞本地方言,角个同音,添人即添个(添角);灯丁谐音,添丁谓添灯,蕴含着“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寓意。
2004 年,东莞千角灯经抢救性挖掘保护重现于世,2005 年参加“沈阳国际新春灯会展”一举夺得民间艺术山花奖金奖和“中华第一灯”的称号。评委会专家对东莞千角灯赞叹不已,将其高度评价为:“用一千盏灯组合成一盏灯,独特的创意征服了人们心灵中的喜马拉雅。老艺人,老手艺,从绝境中复活辉煌历史,细细品读,每一盏灯都似一段叙述,让人充分地领略中华民族灯文化的古老灿烂。”
后记
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多年,尽管活动内容每年都有创新,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扩大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影响?如何深化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内涵?东莞各镇街都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一些突破。比如桥头镇文广中心把莫家拳推广为全镇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其做法得到专家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东坑镇文广中心在部分学校开设木鱼歌课程,也获得不错的传承效果;麻涌的小英雄粤剧团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免费举办粤剧曲艺培训班,也是成果累累。此外,莞城、南城、中堂、清溪、沙田、道滘等镇街也在非遗进校园活动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一批宝贵经验。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效益,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获得系统、全面、生动的东莞非遗知识,莞城、中堂、万江、尚正堂等镇街和非遗保护单位都想到了通过编辑出版图书的方式来达到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最佳效果。市非遗中心结合当前东莞学生的审美趣味,也在 2015 年计划以漫画形式讲述东莞重点非遗项目故事,由于经费问题,当年计划未能按期执行。2016 年年初,市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何超群召集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方树贵、中堂文广中心主任张波、万江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文利、东坑文广中心主任丁建斌、尚正堂莞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欧等商讨,决定以各自单位出资、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出版的方式出版一套 6 册《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这一计划,得到了市文化馆副馆长刘影的肯定,她积极与各方沟通,大力推进此项工作。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也对丛书选题、设计风格、编创进度及出版推广等方面提出要求和意见。领导的关心,加快了丛书出版的进度。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编创和修改,6本书基本按要求完成。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东坑木鱼书退出了此套丛书,其他几本书也出现经费预算不足等问题,经各方努力,困难一个个破解,出版工作有序推进。此刻,我们说只有一句话,可是整个过程却充满艰辛复杂。现在,当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大家奉上这套丛书时,我们是激动的,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说起。先说感谢,感谢所有领导对此套丛书的关心和支持,特别要感谢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进入本套丛书的镇街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四川美术学院、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公司全体编辑、设计、绘画人员的辛勤付出,一丝不苟的编校与精益求精的创作,使此套丛书实现从无到有,从梦想变成现实。再说希望,希望手捧此套丛书的您阅读之余能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希望更多非遗保护单位参与到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来,出版更多更好的非遗读本,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希望读者朋友原谅我们因水平有限而在此套丛书中留下的诸多遗憾。
言不尽意,就此打住。是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