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在我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这些年里,好多人好多事曾经让我非常感动,我想,这些人这些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渐渐淹没在这个红尘滚滚的人世。即便是这些当事人,年深月久以后,那些曾经让他们骄傲的往事,那些倾注过他们激情和梦想的生命细节,也可能在无常世事的更迭中,变得模糊而淡远。这无论对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来说,还是对这些曾经生动而鲜活的故事来说,无疑是深入骨髓的遗憾。 我曾经对媒体朋友谈及这份担忧,其中,东莞时报的总编辑谭军波和编委彭争武都建议我在时报开一个专栏,以每周一篇的频度,把这些人这些事记录下来,推介出去。2015年初,我开始了一次关于东莞非遗人物的回忆之旅。面对电脑屏幕,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一个个人物微笑着向我走来,那么生动那么亲切,在一行行文字里,我重温了那些往日的感动。 东莞时报为我开了“非遗往事”专栏,第一篇专栏文章刊出,就引发相关领导高度关注,批示有关部门未来把此专栏文章集结成册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也接到几位老朋友电话,希望我坚持写下去,为东莞非遗人物留下一份情感档案。前面20几篇还比较顺利,越到后来,越艰难,由于工作繁重,能对着电脑写这些文字的时间少之又少,每次专栏编辑催稿,对我来说都是既紧张又惭愧,经常答应了交稿,可因为事情太多而又失信于人,专栏编辑尤其是沈汉炎,给了我太多的宽容和谅解。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大约写了50个人,他们中间有我的同事,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镇街文广中心主任、非遗专干、民间非遗人,甚至有为东莞莞香奔走呼号的专家学者。专栏有文字数量的限制,有些人有些事本来可以写得更细致一些,为遵守专栏纪律,只能忍痛割爱。对人物的叙述,也许只能达到绘画的“速写”效果。 东莞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开展10年,硕果累累的背后,既有东莞非遗人默默的奉献和付出,也有他们留给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激情,他们人很多,我只能从中选择我最熟悉的那部分人,他们做出的贡献很大,我只能择其一二来记录,尽管如此,我对东莞非遗人的敬意不减分毫。 这本集子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我所写到的每一个主人公,他们的事迹给了我写作的素材和冲动,更给了我情感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现在,他们有些人已经去世,有些人已经退休,有些人已经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不管他们在哪里,也不管他们是否还从事非遗工作,我都希望东莞的非遗历史应当记住他们。我还要感谢东莞时报的领导和编辑,他们不仅给我提供了一次专栏写作的机会,更让我体验了他们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没有他们对我持之以恒的鞭策,我估计自己很难写下这么多文字。另外,我还要感谢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罗建云总经理,他的全力支持,让我实现把这些文字集结成册的愿望。 最后,要感谢读者您,不管您以哪一种方式读到这些文字,我都要感谢您,因为您对这些文字的注目,实际上代表了您对东莞非遗人的关心和支持,代表了您对这些粗糙文字的宽容和谅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深知这些文字的简陋和苍白不足以引起您的关注,惟愿这些文字中的人物可以给您精神和审美的享受,若能如此,则我心可安矣。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