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战博物馆 海战博物馆位于珠江口东岸,濒临鸦片战争古战场威远炮台。在古炮台右上方,横跨雄伟的虎门大桥,后方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拔地而起,其正门上方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的“海战博物馆”几个大字分外醒目。大桥、博物馆、古炮台群交相辉映;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形成纵深交接。 海战博物馆于1999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06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一座专题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海战博物馆陈列大楼主体建筑由东莞籍院士何镜堂设计,其外观造型如三艘鸣笛起航的战舰,于高空俯视时,又如同落入水中的英雄花——木棉花。 海战博物馆的“鸦片战争”陈列于2015年9月开始在原“鸦片战争海战陈列”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并于2016年12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4967平方米,展示文物达1860件,历史图照1310幅;油画、工笔画等艺术品约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以全新视角展示鸦片战争这一反映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事件,具体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走进陈列展览的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序厅的雕塑,它的主题为“历史悲痕、铮铮铁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的鸦片战争犹如天外陨石轰击大清版图,砸碎了“天朝上国”“万国来仪”的虚幻迷梦,“陨石”上刻有1840、1842等鸦片战争的时间节点;有象征工业文明的蒸汽机、齿轮;也有象征西方列强入侵的鸦片、坚船利炮等图像符号。同时,铮铮铁链不仅象征西方殖民统治的枷锁,也体现中国人不屈的抗争精神。序厅八根圆柱,设计成锐利的三角形造型,指向中央雕塑,似刀似舰,与中央雕塑融为一体,八角型立面墙体,选取了炮台瞭望口的主题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