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做具有开拓精神的教育者
《林间絮语》一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实用性和全面性;二是科学性和时代性。实用性和全面性。这本书中收录的文章都是作者把自己工作的一些经历、学习的点滴体会,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创作而成的。47 篇文章涉及基础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涉及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等等,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等。47 篇文章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借助这本书提供的47 个案例,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得到具体、深刻、全面的工作方法指导。即使从事其他行业的学生家长阅读这本书,也可从中获得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艺术的启迪和感悟。 科学性和时代性。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作者从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出发,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细致地研究和描述。47 篇文章47 个案例既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又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47 个案例都能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探索、分析与描述。如:新课改的需要、师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的素养培训的需要、教育科学与实践如何有机结合的需要 等等。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芒,本书47篇文章篇篇迸发着崭新的时代气息。 我和董佑林先生相识十余年了,对他还是很熟悉很了解的。阅读他撰写的这本书,我很感动,也很欣悦,感动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欣悦于他的理想志趣远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今日的教育家,必定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林间絮语》这本书中的47 篇文章,很有“创造”和“开辟”的味道。愿董佑林先生继续努力探索,继续努力笔耕;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成为既脚踏实地认真工作,又具有“创造”和“开辟”精神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二零一七年一月
跋 向着远方
认识董佑林校长,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校长。在校长岗位十多年里,董校长一直致力于现代优质民办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对民办教育发展时期校长角色的转换与学校办学行为的完善,进行着极有价值的思考与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学部负责人,董校长全力扩大特色教育的成果,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努力创造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嘉惠于广东东莞的一方人民。
董校长,还是一位书写者。这本《林间絮语》,是董校长的第二本书。做了十几年的校长,仍怀着一颗一心为教育的虔诚之心,在繁杂琐碎的校长事务工作中,坚持冷眼观察,冷静思考,再理性梳理沉淀于笔端。多少年来每周一篇,他从容的笔调,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一份行者的笃定。 董校长的文章,语言清淡简洁,自然朴实,娓娓道来中,如山间清泉顺着山势的走向静静流淌。他有极强的洞察力,对教育,对社会,有着冷静思辨的习惯,善于观察与捕捉,思维敏锐而缜密。那些文章,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社会热点事件,或古今中外历史中的众说纷纭。没有磅礴的气势,不是喧嚣,更无呐喊。只是静静地谈了教育,说了社会;话了人生,聊了世事;叙了历史,道了未来。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先生说,教育本身也是一桩由大俗中行大雅的事情。 读董校长的文章,我看到了一位有大雅教育情怀的校长。“我们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认知自己,感知世界,继而去改造世界。让翰林小学部的学生能成为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当今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中,董校长这样的教育梦想,无疑是最难得最可贵的大雅教育理想,是最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也是民族未来发展最需要的。民国时期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说:“教育范围决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眼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大的舞台,让学生去接受书本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的更广阔的社会教育,这些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董校长的文章里,一次次被提起,一遍遍被强调。 而“独立”“有个性”“有责任感”等等,这样的词眼频繁地出现在董校长的书里。高频率的出现,正说明了他最重视的育人目标和理想就在这里,就是这样的。而关于“阅读”,通过《4 月23 日》《我读晏子使楚》《牧誓》《仅谈电影》等文章,我知道了董校长一直在推行“大阅读”举措,了解了他推广多年并做得有声有色的“开放式作业”和“开放式教学”,明白了董校长推行“开放式教育”理念的目标,就是“把自由的思想种子传播给学生,把个体的独特感受归还给学生”。 梁漱溟先生说,教育之事一面在事实上不离开现社会,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领导社会。董校长的文章,总在对教育的探讨之中,与大家交流他对社会的关注,引导教师和孩子们都要关注和关心社会,又于社会关注之中深深地寄望教育。 在《美丽人生》这篇文章里,他从《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谈起,从西方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方式,谈到我们中国家长的爱子之心,谈到那一年的“非法疫苗”事件,最后辐射到社会之道: 如果真的没有了社会之“道”,那么就是所有人一起走上了地狱之路,打开了地狱之门,也就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黑洞。 梁漱溟先生在他的《教育与人生》这本书中说:在教育界服务的人,数十年来常常感觉所办教育之失败,教育自身无出路;社会亦时常诅咒教育,以社会上许多病象皆为教育所结不良之果。然而说得太过,好像一切罪过皆由 教育制度错误和办教育的人错误而来。 梁先生所谈教育与社会的问题,时下仍然存在。而作为一个教育人,如何在诸多问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明的视野,执着前行走向远方,很欣赏董校长发出这样的声音: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不辜负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责任》于翰林学校,“董佑林”应该是怎么也绕不开的三个字,但我在董校长的书里,却几乎找不到“翰林”两个字,我有疑惑,但又觉无需去质疑解疑,凭着与董校长的交往及对其为人风格的了解,推想这应该是他“无为”思想 与低调为人处世的性格所致吧。应该记住的,长存于人心里。否则,就算是刻在石头里,能不朽吗? 最后,我想说,在当今喧哗的自媒体耀眼的镁光灯下,这本书就是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的一束微光,手起笔落之间,似乎有余味未尽的惆怅,但却柔和温暖,文字的力量绵延不尽,引人思考与警醒。 在此,祝愿董校长:“一群阳光开朗的孩子,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梦想成真!
湖北省 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