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话宁西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是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寄语青年的一副对联,其中对“家国书”的解释,人们各抒己见。我倒认为,徐老所说的家书、国书均为历史书,是祖先治家理政的宝典。常读之,上可忠国下可治家。而我们的家书在某种程度上说来,便是《印记宁西》。
从《白花寺碑记》中,我们知道南香山白花书院始建于东汉永平11年(68年),说明宁西地区早在两千年前便有先民在此营生。冯村、石迳、路边等村的族谱,也记载了祖先到此开基的时间是唐代。从岭下村保宋抗元时有过万人的传说中分析,岭下村在此定居的年代较隋唐更早。这些都充分说明宁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历史是面镜子。老祖宗在宁西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也许是从刀耕火种开始,也许是从游牧拓荒开始,艰辛与希望陪伴他们一路走来,跨越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他们首先以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战天斗地,拼搏图存,甚至以血肉之躯抵御恶劣的大自然,其本身就是充满神奇的历史开篇。隋唐以后,我们的先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步营造了休养生息的生活环境,人口也逐渐兴旺起来。太和墟的产生,显示出居民生活安定,生产富余和经济活跃。唐宋时期,太和墟便有米铺、布店、糖厂、砖瓦厂、榨油厂、农具店、农产品贸易等生产、加工、销售场所,交易活跃,素有“小广州”之称。此后,出现了岭下村保宋抗元,术士杨柳青施法退敌、降服白鹅潭妖魔等传说,南香山观音庙、三贤祠、明代莲洞书院等一大批历史古迹和人文资源,以及清代客家人迁入带来的更为悠久的中原文化。从此,原住民与客家人成为宁西的主人。这两大群体在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之下,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最终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激烈碰撞后的结果。而两种文化的交融,直接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南香山文化。它是熏陶宁西人意识、影响宁西人发展的先进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
祖先的足迹,就是宁西人的奋斗史、血泪史。从部分族谱和传说中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宁西地区处于长期的土地争斗中。这种人为的争斗充满着弱肉强食的悲惨,姓氏之间、族群之间,甚至兄弟之间的互相斗争此起彼伏,延续不断。胜者占田掠地,败者落荒而逃。如今的南洋诸客、外地嫡亲,除卖猪仔避战乱之外,多为败者的后裔。他们的迁徙是被逼无奈的,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下,背井离乡是生存的唯一选择。永远和睦相处成为人们的Z大心愿,永和、太和便呼之欲出。
宁西这片几经易手、地是人非的土地,也曾遭受外敌的入侵。1939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从大亚湾登陆,长驱直入,武装占领宁西,当时的太和、陂头成为日军雄霸一方的兵营。外敌的入侵,倒让人心涣散的宁西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西成立东江纵队永和中队、禾丰党支部,武装抗击日军,涌现了肖光星、宋辉、卢章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血洒战场,直至把日寇赶出中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大转折,标志着宁西社会动荡不安的结束,标志着宁西人民当家作主的开始。和全国各地一样,宁西步入了新时代,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宁西人民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1976年,宁西从仙村分出,成立宁西公社,则是宁西走向自立的里程碑;2019年,宁西从永和分出,成立宁西街,则是改革开放下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历史沿革到今天,宛如浩瀚的大海,有波涛汹涌的时候,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但它总是后浪推前浪。宁西只是靠近大海的小溪流,但无不受到大海潮起潮落的影响而荣辱兴衰。宁西正是在改革浪潮下,成功地抓住发展先机,脱贫致富,成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其中,不乏攻坚克难的党员干部、造福乡梓的商界精英、扶贫济困的善者仁翁。他们和各界领军人物是时代的楷模、社会的精英,承担着宁西的各种社会责任,撑起宁西的一片蓝天。他们和历史上的精英一样,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铭记!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及没有系统性的地方史志,许多值得流芳的历史人物事件已销声匿迹,无从考究。就是岭下村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壮举,也鲜有人知道和提起,这不能不说是宁西史上的一大憾事。
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发展,身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沿的宁西地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村庄、山丘岭地将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林立厂企。住进居民小区的宁西人只能回忆和梦萦故乡,只能向子孙后代传递那遥远的故乡情怀。终有一天,故乡原来的风貌将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那时,我们的这部家书就更显珍贵。
今天,我们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历史空白,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力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严谨而尽可能全面地编写好《印记宁西》。它是记录宁西地区千年兴衰的史诗,是宁西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编写好《印记宁西》,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呼唤,是每个宁西人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印记宁西》既是宁西人家的家谱,亦是外人了解、认识宁西历史,领略宁西的生态美景、民俗风情、民间美食的钥匙和手册。
赖伯光
二〇二一年春
(作者是本书顾问)
目 录
家国情怀话宁西001
第一章 千年绥宁 崭新宁西
千年绥宁,崭新宁西002
南樵娥眉,粤中名胜006
先有白花,后有增城009
千载观音庙,世代南香情012
斯庄古砖窑,广州修城砖015
中元晋—南北朝墓葬018
永志史册的岭下村020
莲花书院遗址024
太和墟028
第二章 巍峨南樵 粤中名胜
南香山山名溯源032
白花寺前身是书院037
莲洞书院039
湛子洞040
功名顶、北香山与凉帽岭042
莲花瀑布043
碧玉潭044
丹室046
白龙石048
烽火台050
霍韬墓051
三贤祠053
第三章 走读村社 细说乡愁
宁西街概况058
路边村060
郭村064
冯村067
中元村070
下元村072
百湖村074
湖中村076
湖东村078
石迳村080
斯庄村082
九如村084
章陂村086
白水村088
宁西社区090
南樵社区092
莲花社区094
第四章 人文宁西 书香南樵
葛洪与南樵098
何仙姑与南香山100
“岭南首第”古成之与南香山102
杨柳青与南樵104
温裕:为南樵唱出心中的赞歌107
湛若水与南香山108
霍韬与南香山113
屈大均与南樵115
巢僧与南樵116
管一清与南樵118
咏禅和尚与南樵120
李德:南香山历史文化的呵护者122
南香山花卉123
第五章 风物南樵 美食宁西
南香山的族群文化126
广府、客家各自精彩的传统风俗128
客家文化130
居住文化131
饮食文化132
信仰文化133
传统文化134
语言文化137
客家美食138
鹅汤糍138
艾糍139
木柴头139
菜心糍140
炒葛条140
炸粉片141
打米橙141
炼米糕142
豆糠糍142
禾线糍143
凉粉糍144
七姐糕144
笼糍145
第六章 神奇土地 民间传说
白花古寺的传说148
安期生与南樵149
何仙姑与功名顶、凉帽山、七娘潭151
陈路边村为什么姓李152
杨柳青收徒154
九个门生十秀才157
小骆华喜遇屈大均158
金鸡石163
金鸡石社罗氏祠堂的故事164
孝子李贤与南樵白花寺165
第七章 诗韵南樵 文荟宁西
古代篇168
温裕(明,增城新塘人)一首168
张大中(明,增城人)一首168
湛若水(明,三部尚书,增城新塘人)三首169
屈大均(清初,著名学者,广州人)二首170
管一清(清,增城知县)一首170
佚名(民国,广州人)一首170
现代篇171
走进南香山171
增城娥眉山173
南香山下176
客家童谣180
春色无限南香山184
大风吹过南香山187
南樵诗章188
第八章 产业高地 投资热土
一、战略平台:G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92
二、宁西现代产业体系201
三、推动宁西高质量发展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