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蒋键,男,现就职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和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期间师从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自主创新理论、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1项,先后在《中国科技论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技术经济》《科技管理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和EI论文多篇;曾获得2008年度中国管理科学奖(学术类)、东莞市优秀社科研究者、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等奖项。
序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动力,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因此,创新驱动应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才能从供给侧推动我国经济强国与制造业强国建设。企业集团作为我国主导产业组织形式,其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功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近年来,网络的结构特性引起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人员的更多关注,网络结构与组织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在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理论体系中,来自全球创新领域的学者更多关注集团整体创新能力,而很少对业务单元层面技术创新进行系统研究。其次,过去20多年的许多文献表明,在迅速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中,公司从外部获得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对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来说,比管理好公司内部现有的知识更为重要。许多知识通过组织间的协作关系,比如战略联盟和合作投资,还通过非正规的个人网络进行流动。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越来越跨越组织边界,它们通过组织间网络及个人非正规的网络来进行协作创新。
本书以企业战略业务单元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三个重要问题:“业务单元如何获取、整合和应用集团内外网络创新资源来提升其创新绩效?”“组织协作机制如何调节业务单元获取、整合和应用集团内外网络创新资源来提升其创新绩效?”“企业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绩效如何评价,以促进各业务单元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本书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企业集团理论、网络嵌入理论、吸收能力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了业务单元双重网络结构、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机理模型,以及企业战略业务单元相对绩效评价模型。业务单元双重网络结构包括紧密协作结构的集团网络和二元网络结构的经营网络,吸收能力包括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本书的三项子研究包括:①探讨业务单元双重网络结构对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②组织协作机制(组织分权化和组织连通性)对本书构建的关系机理模型中关键变量的调节机制。③网络嵌入性和吸收能力视角下企业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相对绩效评价机制。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通过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案例研究、SEM(结构方程模型)、SPSS和AP(层次分析法)等数理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效结合,分别开展了以上三项子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1)经营网络结构和集团网络结构对业务单元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和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性。二元网络结构的经营网络对潜在吸收能力的直接影响效果显著,然而对现实吸收能力和业务单元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效果不显著。集团网络结构与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是倒“U”型关系,即适度紧密协作结构的集团网络对业务单元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过于紧密的集团网络结构对业务单元创新绩效是负向影响。
(2)验证了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对业务单元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的差异性,而且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业务单元双重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不同的中介作用——潜在吸收能力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而现实吸收能力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都显著正向影响业务单元创新绩效,但现实吸收能力影响更为显著,以及潜在吸收能力显著正向影响现实吸收能力。
(3)组织协作机制的两个变量(组织分权化和组织连通性)的调节作用存在很大差异性。组织分权化正向调节经营网络结构与业务单元潜在吸收能力的关系,负向调节集团网络结构与业务单元潜在吸收能力的关系。组织连通性负向调节集团网络结构与业务单元吸收能力的关系,但对经营网络结构和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4)基于网络嵌入性和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本书创新性构建业绩与过程相结合的战略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相对绩效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P)来计算指标权重,并引入“行业技术创新难度系数”作为修正参数,对评价指标得分进行修正,并以某企业集团的业务单元为例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本书通过揽括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了战略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理论,具体包括网络嵌入性视角下的企业战略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协作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期能丰富和发展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理论体系。
本书可为政府部门负责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管理的工作人员、高校从事科技创新管理研究的老师和学生、企业从事创新管理和研发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及企业管理人士提供借鉴参考。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劲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许庆瑞院士、郑刚教授、朱凌研究员和广东工业大学张成科教授的指导以及家人的鼓励与支持,而且访谈和数据收集过程得到中集集团等企业界朋友们的鼎力相助,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蒋 键
2021年夏于东莞松山湖
目 录
第 1 章 绪 论 001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002
1.2 问题的提出 008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说明 011
1.4 技术路线以及章节安排 015
1.5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018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21
2.1 技术创新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022
2.2 企业集团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029
2.3 网络嵌入性理论综述 040
2.4 吸收能力理论综述 048
2.5 网络嵌入与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055
2.6 本章小结 061
第3章 业务单元双重网络结构、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机理模型构建 064
3.1 理论框架及假设提出 065
3.2 业务单元双重网络结构、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机理概念模型 077
3.3 控制变量的影响 077
3.4 本章小结 078
第4章 实证研究 080
4.1 研究方法 081
4.2 问卷的小样本预测试 095
4.3 大样本数据分析 105
4.4 讨论与结论 138
4.5 本章小结 144
第5章 企业战略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相对绩效评价机制研究 146
5.1 战略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的内涵 147
5.2 网络嵌入性和吸收能力对业务单元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148
5.3 战略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相对绩效评价框架 148
5.4 战略业务单元技术创新相对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151
5.5 实例分析 154
5.6 本章小结 158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160
6.1 主要研究结论 161
6.2 主要创新点 163
6.3 管理启示及建议 165
6.4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167
参考文献 169
附 录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