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比教学更深入的家庭教育,以“正常”为出发点的“另类教养”
到2013年底为止,弘化怀幼院的生活体验已经开办八年了。算一算,参加过的孩子超过三千个。
当初是因为与义工闲聊儿童教养,总会听到她们提及自己教育孩子的苦楚。于是我兴起了一个念头:“为何不让孩子来我们这里住住看,过过不一样的生活啊?”就这样,促成了“弘化生活体验”。
我们不只关心“没人照顾”的孩子,也关怀被“过度照顾”的孩子,这是我当年开办“生活体验”的初衷。因为关怀,所以分享我们的经验,希望导正日益疏离的亲子关系;因为感恩,所以我们回馈,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基本的食宿生活环境,让一般家庭成长的小孩,能暂别家长打造的温室,来这儿学习独立。
生活正常,作息正常,就是让生命正常。
我自己育有四个子女,经历过养儿育女的家庭教育。后来当了大学老师、中学校长,走进学术的学校教育。再来创办了育幼院,收容社会底层最弱势的小孩,让他们在育幼院里得到良好的教养,并怀抱自信地走入社会,这是更深层的人本基础教育。从校长到院长,不同的是,学校是教课本上的东西,而育幼院是小孩的家、照顾失依孩童的地方,是比教学更深入的家庭教育。
我再三强调,我们只是在过正常人的生活,并不是我们办得特别好。然而那么多人前来报名体验,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小孩,很多都过着“不正常”的生活,这才凸显了我们的“正常”。
早睡早起是正常、教孩子做家事是正常、自己走路上学是正常、惜福地把餐盘里的食物吃到一点不剩,是正常。当然,孩子不乖就得接受理性的处罚,这也是正常。没想到这几年开办了“生活体验”,我向来遵循的正常生活教育,竟被各界视为“另类”,掀起媒体争相讨论。更吸引三千多个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到我创办的育幼院来体验“另类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和发展真的让我很意外,因为这里教导孩子的东西都很简单,也很正常,既不会要求孩子去挑战极限,更不会要求孩子考试拿满分。
生活体验是没有课程的,以下就是弘化院童最平常、也最正常的生活。而我也只是提供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一般家庭的小孩共同体验罢了。这里只有作息时间表,没有课表、没有课程,我深信只有规律的生活,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是对小孩最有利。
一、假日清晨五点起床,开始六公里的乡间健走。让小孩在自然的环境下,适量的运动,对于发育中的孩童,绝对有好处!几年下来的生活体验,我们很惊奇地发现,很多被医生诊断为“过动”,需要按时服药的小孩,在走完六公里后,竟然变成“不动” (只有脚酸而已)!
二、弘化佛堂的背经、打坐,让小朋友体验孔子、老子等圣人之精神。依据经典导正小孩的观念,也让小朋友在往后的人生,有初步认识。即使生活体验的孩子没办法在短时间内,体会到圣贤论述,借由盘腿打坐也可以训练定力,同时检验孩子是否健康。很多吃肉、吃速食,又不运动的孩子,身体非常僵硬,根本没办法盘腿!
三、正常的饮食习惯,是弘化生活的重点。在弘化的三餐,没有高热量的炸鸡、薯条,更没有油腻的大鱼大肉,只有最健康的蔬食。蔬食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最环保的饮食。另外,“没有馊水桶”的惜福精神,也是弘化最重视的。要求小孩把碗中的食物,全部吃干净,这是感恩农夫、感谢捐赠者的最好教育,也让小孩从中养成惜福、节俭的习惯。当然,自己吃饭的碗筷自己清洗,更是学习独立、人人平等与负责任的最好教育。
四、应对进退的基本礼貌要求,是弘化教育的基本功。现在的小孩遇到师长,不是冷漠,相应不理,就是傻笑。但是在弘化,我们会要求小孩见到师长时,一定要有礼貌地打招呼。清晨起床,晚上就寝,也都互道早安、晚安。就连用餐时间遇到来访的客人,也要懂得主动邀请一起吃饭。
五、参与环境打扫清洁工作,让小孩认识到家事的辛苦,同时也学习分工合作。在弘化,同侪的小朋友,一起做清洁、整理房间,凝聚这个大家庭的向心力。我们从回馈资料中得知,很多生活体验的小朋友,回家后开始会主动协助家事,让家长们非常意外和惊喜!
六、晚上九点准时就寝,不准晚睡、不准熬夜看电视、上网。早睡早起,正常的作息,对成长中的小孩最有利。而且根据研究,晚上九点就寝的“睡眠效率”最高,在这段时间睡足八小时,比半夜才开始睡八小时,来得更有效率。
除此之外,园区内孩子每天都可以自由开心地爬树,打赤脚、玩沙、骑车、溜直排轮、打球……在自然的环境中尽情游戏,这也是多数到弘化生活体验的学生,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这就是没有课程的“生活体验”!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生活空间、一个标准的作息时间表,与一套最传统的生活伦理规范,让来自各地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一起遵循。如果这样的生活体验,能帮助到正迷失的孩子,改善日益疏离的亲子关系,进而回归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那么弘化就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弘化对社会教育的最大回报。
《被遗忘的教养法》
作者简介:
林至信,法号玄启,台湾新北市人,1937年生。1969起三年期间,在他担任初中校长期间,走访每一位学生家长,发现学生家长很多很贫苦,因不符合政府照顾条件而得不到政府补助,求助无门,不得不过着贫寒的生活。1981年后,他全身投入公益慈善工作。1984年,向政府申请全国性公益慈善组织,获准设立财团法人私立弘化同心共济会。目的事业有三:第一,施棺,第二,急难济助,第三,济助无依儿少。其对象都是政府依法无法补助照顾而实际上急需济助者。也就是去补政府不足之处。
1985年,林至信在桃园县大园乡沙仑村创设“弘化怀幼院”。专门收养那些因父母犯罪坐牢、自杀、离异不知去向、或是未婚生下的孩童们,因为这些都是不符合政府补助标准、社会照顾不到、弱势中的弱势孩童。林至信免费教养这些孩子,直到他们成年为止。
内容简介:
这本书展示了林至信院长的教养奇迹,他通过总结几十年的时间、超过3000个孩子的养育而总结出来了这些宝贵的经验。
孩子是否不听话、管不动、不负责任、过度依赖?将他们保护得无微不至的父母,通常正是这些状况的推手!唯有重拾以“正常生活”为出发点的信任教养,才能真正解决。学校学不到,但父母在家一定做得到,帮助孩子独立自主、找到自己!
孩子不讲理、挑食、生活不会自理……多给他3周,立刻变得“不一样”!父母争先恐后送孩子去受教,寒暑假的生活体验营一位难求!
教养过3000个孩子的超级爸爸,从爬树开始,引导孩子成为贴心、识大体、自动自发、勇敢自信、知道自己人生方向的人。晨读、洗碗、打扫、走路、爬树、登山、打招呼、作息正常……没有课程的生活体验、看似平凡无奇的细节,隐含着不容忽视的教养准则!
编辑推荐:
最高明的教育是“不言而教”,在当今这个时代,这本教养书回归到自然教育,号召各位家长从恢复孩子的“正常生活”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让孩子找回自己,而不是家长代劳一切。一个简单的生活空间,一个标准的作息时间,还有一套最传统的生活伦理规范,这不光能帮助孩子独立自主,改善日益疏离的亲子关系,对回归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家庭教育、儿童教育问题上有困惑的家长、专家,都应该看看这本书,找回“被遗忘的教养法”。
目 录
推荐序: 多一点点的要求、多一点点的坚持、多一点点放手!
推荐序: 值得当今父母学习的教养法
自 序: 比教学更深入的家庭教育,以“正常”为出发点的“另类教养”
前 言: 对的事情,先做再说!
第一章: 以天地为教室的新学习法
人要活在天地间,不要窝在小房间
爬树是训练孩子最好的活动
踏上六公里的身心旅程
大自然是最佳的心理医生
吃苦和享乐要平衡
无师自通的蛇板达人
在黑暗中出发的勇气
登百岳,让我们不一样
要孩子相信自己,你要先信任孩子
第二章: 没有课程的生活体验
从今天开始,跟你的孩子一起吃饭
大锅饭里头的温暖和责任
吃素是对自己的慈悲
晨读经典收益多
以经典为师
做家事不难,养成习惯才是关键
体验“失去”,才能懂得珍惜感恩
第三章: 教育者的反思
生活体验是一面镜子
谁让孩子变成弱者?
不要一直问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责罚孩子的标准
不要过度介入小孩的争执
三代同堂的管教难处
被过度安排的孩子
错用物诱和交易的教育
最怕亲子不同调
享权利也该尽义务
第四章: 适才适性,当行出色
行行出状元,不是读热门的科系就好
价与量的逆向操作
跟自己赛跑
豆荚弯曲才能破壳
孩子才是真正的球员
学习方向的引导
如实的赞美
叛逆是生命蓬勃的展现
第五章: 行善的教育和实践
收容一个孩子,帮助的不只一个人
有了福田,才能种福
井水越提越多,捐出去才会涌进来
值得尊重的“捐工”
做公益不辛苦,是享受
后 记: 用心管教的孩子,长大才会感恩
后 记
用心管教的孩子,长大才会感恩
最近这几年,我们育幼院的年夜饭办得非常成功,很多离院的孩子,都会回来跟我们相聚。有的甚至在年夜饭前几天,就回到院内住,有的则是吃完年夜饭,舍不得离开干脆多留住几天。我嘴上虽然笑说:“大家是想回来拿红包嘛!”其实看到很多熟悉的脸孔,瞧见他们跟亲人般的保育员叙旧互动的画面,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的。
这些长大的孩子每次回到院内来,只要吃饭时间一到,就会陪着我一起打菜,跟我一起把食物放到弟弟妹妹的餐盘里,还会帮忙盯着孩子,一定要把餐盘内的食物吃干净。不只这样,看到厨房脏了、起居室脏了,离院的孩子照样跪在地上帮忙擦地板。父亲节到了,离院的孩子也会带着蛋糕,专程回来帮我庆祝。每年的登山活动,也有几位离院的孩子主动回来帮忙,陪着义工带领新一代的“弘孩儿”,在夜里出发,一起登上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
我也知道很多离院的院童,会固定看弘化的网站,偶尔还上去留言呢!甚至曾经有离院的大孩子,竟然偷偷地混在来访的义工群当中,趁机回来看看大家,但是现场却不敢跟我们相认。知道回家以后,大概是感触很深,最后才到网络上留言,表达他的感谢和想念。
信中,这个长大离院的大孩子说,自己已经是一位厨师,但还在学习中,他说成为大厨师的一天,才要光明正大地回来看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回报我和曾经照顾他的保育员。看了信之后,所有熟悉这个孩子的工作人员,包括我在内,都觉得心疼又感动。孩子啊!其实只要看到长大后的你们,个个都能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当下我也请义工帮忙留言转达,告诉他随时都可以回来看看大家!
孩子的第一个留言
我是小铭,很久很久以前的院童,我已经二十七岁了。想当年在那里的我,只有两三岁。而当我出社会后,常对自己说:“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回小时候的地方看看。看看林伯伯,看看王阿姨。”
你们好吗?我好想你们。虽然小时候我很坏,不过我已经是一个厨师啰!伯伯、阿姨,我想做菜给你们吃。但是,我的愿望还没实现,我还没成功。前两年,我在桃园餐厅当厨师,有偷偷回去找小学的同学。也有偷偷回去看院里的状况!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偷偷地去看,而是因为我还没成功、我怕漏气。林伯伯,你记得我吗?我是小铭,我好想你。王阿姨,你还在那边吗?我也好想你。
弘化怀幼院的回复
亲爱的小铭,你好!
林伯伯边看着你的留言,边笑着说:“那个小孩呀,我记得啊!也是一样很皮呀!”看完留言后,伯伯虽然很开心地跟我们谈笑,其实那一刻,他是一直猛眨眼睛的。想必他内心一定非常的感动吧!
傻孩子,是否功成名就,跟回不回家无关呀!既然回家了,当然就要进来跟伯伯聊聊天呀,伯伯很希望能再看看他的孩子,更希望你能找一天回来,煮一顿饭给院内的弟妹吃。
欢迎你快回家喔!
孩子的第二封信
因为有你,我很开心。
回想起当年,在怀幼院的我,个子很小,但是脾气却很大。自我两三岁模糊记忆中,就被送进这个大爱无私的大家庭里。给了一位菩萨面容的好长辈,照顾到小学毕业。这位长辈就是大家尊称的林伯伯。
回想当年,我心中到现在还有歉意。那时的我越大越坏,根本没去想过伯伯的用心。每天早起。念经修身养性,但我却把它当成是坏意。我离开大家庭,唯一让我耿记在心的歉意,就是我不听话地跟着几个小院童,离家出走!我全没有想过伯伯内心多痛、多难过!
那时的我,完全只记得伯伯手边的木藤。那枝木藤,是每当我不听话的时候,就出现在我面前的害怕东西,当然啰!当我被欺负的时候,它也是第一个为我挺身而出的好木藤。伯伯不管是对我或是对大家,都是一样地看待。乖就疼,坏就藤 (木藤) 。
就是说,在伯伯的管教下,我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要不是有当年的林伯伯,或许我还是一样不会想。伯伯的亲情,真的远远超出了父爱。如今的我,嗯~乖乖地当了厨师。虽然有回去看了小时候的家,但却还没勇气回去抱抱我永远的大家长。而知道您还很健康,我真的好高兴。
伯伯您又上新闻呦!看到您在新闻上出现,我真的好激动。为何我没勇气回到家里,向您忏悔当年翘家的错?我不是没勇气喔!伯伯 (好父亲) ,因为我想让您见到已是大厨的我。因为我想用这方式,来表达对您的歉意。您对我的恩惠,我一直没淡忘。我一定会找个最对的时机,回到心目中的家。亲自煮个素食满汉大餐,让伯伯见见我的手艺。
伯伯 (父亲) 谢谢您了。
给化乐妈妈的话:
化乐妈妈,我的妈妈。我要顺便谢谢您!几年前,我爸爸过世,姐姐那时候好像有跟您联络。谢谢您很有心帮助我,一直没机会能跟您答谢。所以也顺便借此机会,向您表达谢意。
给众目前在院内的菩萨阿姨们:
感谢你们,持续着伯伯的爱心,不断照顾着目前在院的弟弟妹妹们。小铭在此谢你们,并表达内心最真的谢意!感谢!
有空,我一定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没勇气走进我内心的家!
亲爱的小铭你好。
昨晚有把你的留言,念给伯伯跟几位义工听,伯伯他听得很仔细。看着他故意把眼皮挤得很厚,似乎怕人家看到他的表情,但还是可以看到眼泪在眼眶内滚呀、滚呀的!
伯伯也聊起你跟两位姐姐,当时在院内的一些事情。也形容了你的个性,很像现在院内的某一位院童。是呀!伯伯手中的棍子,打在你们的手心。但他的心里,是心疼每一位院童的。而在场的义工,看到这样的留言也说:“值得了!一切都值得了!”
后来伯伯板起脸来,叫我们向你放话:“如果要煮东西,就快回来!不要只会在网络上留言。最好多带几个老院童回来一起煮。”但我觉得,伯伯应该是很想见见你吧!就找个时间回家看看伯伯,也看看院内的弟妹们。
化乐妈妈看到你的留言,直说真的好感动。没想到你变得这么的懂事、成熟。她也谈笑起十几年前,大家一起到溪头旅游,因为你不乖,伯伯处罚你的情景。但这些都过去了,化乐妈妈真的好想见见你。有空就回来让她抱抱!
不久后,这个孩子真的回来跟我见面。长得比我高、也比我壮,真的看不出来是当年的小不点。很有意思的是,这小孩在网络上面的留言写了一大堆,但真正看到我之后,却只挤出几句话来!大概是我的形象真的太严肃了吧!但我还是借机调侃他:“谈吐、社交的气度,还要再训练啦!不过现在当了厨师,很会煮菜啰!我倒想要试试看你煮出来的菜怎么样?”
闲聊中,也谈起了以往在院内的生活,问起几位离院孩子的状况。我请他帮忙传话,让那些大孩子都一一回来跟我报到!虽然我知道这些大孩子就算回来,也不太敢跟我亲近谈话,但从他们的举止动作中,我知道弘化的教育是深植在他们心中的。
感谢老天爷的保佑,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平安地成长,也让孩子们都懂得感恩。期待他们也能传承弘化的精神,将来好好地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