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绥宁县委书记 唐 渊
《广雅》曰:“绥者,舒也。”
《说文》曰:“宁者,安也。”
身为邵阳人,早就知道湘桂黔交界的绥宁是一块没有污染的绿色宝地,被联合国誉为“神奇的绿洲”。不曾想,十年前,组织派我到这里任职。弹指一挥间,曾经年少,如今白首。十年来,徜徉在山水之间,走村串户,呼吸着巫风,触摸着傩俗,感受着绥宁的风土人情,时常为之沉醉。
我陶醉于绥宁的山水风光。走进绥宁,迎面而来的是满山满坡、层层叠叠、绵绵延延的绿,那无边无际的绿色,是绥宁特有的风景。牛坡头花海、宝鼎山云海、堡子岭林海、高登山日出、云雾山松涛、枫门岭秋色……登高望远,景象万千;岚溪口雪霁、花园阁渔歌、六鹅洞飞瀑、刘冲沟碧水、巫水河号子、蓼水河炊烟……临水踏歌,心神流连。沐浴着日夜星辰,我始终心依之、情系之。
我心醉于绥宁人的朴实无华。那基于血缘亲缘的顾盼守护、敬念天地万物的感恩情怀、不求奢望的超然心态、弥漫于城乡的怡然自足,让我时刻熏陶在天地和谐、人人和谐的乡土气息中,当然也忿闷于由此带来的保守、自封的陋习旧风。
2008 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实施了“生态立县、人才兴县、旅游带动、特色发展”战略,着力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变革者们飞扬的诗情与豪迈的壮志在静寂的山林里飞荡,激起久远回响——
路通了……武靖高速即将通车,60% 的乡镇所在地实现三级公路覆盖,通村公路超过 3000 公里,有的村已开始实施通组通户公路。
树不砍了,林下经济和楠竹加工上来了……据统计,10 年来,全县商品材砍伐量由 2007 年的 34 万立方米减少到年 8 万立方米,累计造林 46 万亩,封山育林10.5 万亩,封山护林 100 万亩,被列入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示范区、 “中国竹子之乡”,楠竹加工税收已超过木材加工。
客商进来了……中集集团、大唐电力、隆平高科、碧桂园、中国铁建、正邦集团、贵太太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带动了楠竹加工、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林业替代产业的蓬勃发展。
县城靓了……围绕建设“山水园林之城、苗侗风情之都、宜游宜居之地”的目标,累计投入 20 亿元,百亩湖面、千户苗居、万米文化墙景观正在形成。特别是近几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打好旅游交通、文旅融合、景区建设三大硬仗,将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强力推进,使全县旅游总人数由2011 年的 29 万人次增长到 2017 年的 18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 1.8 亿元增加到10 亿元……
如今走进绥宁,映入眼帘的是含秀含情的茂林修竹,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苗侗风情、巫傩传奇,是整洁宜居和谐温暖的城乡家园,更是生机勃勃、科学发展的生态产业。
人生十年计,只是个位数。身为“一线总指挥”,自当有“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的淡定,绝不少“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的坚守,紧守信念、实干、人格立身。我坚信,绥宁的绿水青山一定会变成金山银山,守住了青山绿水也就坐拥了金山银山,绥宁的前景一定美丽如画。我不由得想起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远景》——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
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
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
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
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
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诗意绥宁,我的家园!
是为序。
美丽绥宁我的家 ◎绥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罗玉梅
千锤百炼,卒业成书。任职绿洲数年,欣逢绥宁本土文化书籍——《美丽绥宁我的家》,鸿篇写就,付梓问世,志喜志贺!
绥宁,地处湘西南边陲。唐代始名徽州,宋元丰四年(1081)建莳竹县,崇宁二年(1103)改称绥宁。千载而下,居住在这方美丽家园的苗、侗、瑶、汉等 25个民族共同生产劳动,融合发展,不仅呵护着这里的美丽山水,还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且神奇瑰丽的本土文化。这是绥宁各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绥宁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斯地斯人的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也是绥宁拥有转型发展自信的根本基础,是支持绥宁骐骥一跃的强大动力。
美丽的绥宁,可见诸于山水。山,壁立千仞,连绵不绝;水,清流泛波,溪瀑如烟。山水间,风光旖旎,蕴天堂之美,溢仙界之灵,存上古之风。漫步绥宁,就如一幅巨大的水墨风情画卷在脚下缓缓展开,一年四季都是朝气蓬勃的绿,一年四季都有顾盼生辉的花。身处绥宁,呼吸的是“天然氧吧”的清新,感受的是“亚热带最美森林”的葱茏,体会的是“动植物王国”的神奇,见证的是历代绥宁人保护山林、建设家园的决心。
美丽的绥宁,可见诸于文化。这里地处古楚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过渡地带,是历代封建王朝向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政治移民的最后一站,是巫傩文化的遗存之地,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神秘的民俗文化,傩戏、傩舞、祭拜梅山等巫风异俗神秘莫测,捕鱼不用诱钩、犁田不用牛绳等奇特现象奥秘难解。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是全县人民乃至湘桂黔苗民盛大的节日,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丽的绥宁,可见诸于建筑。厚重的历史文化散布在全县各个角落,有古文化遗址 900 余处,古建筑 500 余座,摩崖石刻上百处,民族风情浓郁的古村寨数十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千年古城寨市有着 900 余年的县治历史,文物古迹繁多,传统民居完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宋代龙虎大将军杨再思后代聚居的大园古苗寨气势磅礴,族脉清晰;明朝李天保不屈重压,揭竿起义建立的上堡古国,保存有旗杆石、练马场、金銮殿等遗址;湖南现存最早的石建筑普照寺全石料砌成,众人景仰;拥有鼓楼、萨坛的上堡、大团侗寨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青石板铺就的湘黔古道沉寂于丛林之中,蜿蜒于崇山峻岭、古堡苗寨之间,散落下无数的历史沧桑。
美丽的绥宁,亦见诸于众多为之奋斗的人们。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施了交通建设大会战,力推全域旅游上台阶,打造特色农业大产业,构建园区带动新引擎,做活产业脱贫大文章,成绩斐然。尤其是立足浓郁民族和县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大力实施上堡古国旅游开发 PPP 项目,预计 2018 年实现 4A 景区挂牌,再通过三年努力,可争创国家 5A 景区。绥宁的生态文化旅游正走出“深闺”,以独有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美丽绥宁我的家》基于此,分古韵、传奇、生态、神秘、魅力和欢乐 6 个篇章,以 30 余万字和 100 余张图片,集中展示了绥宁的生态之美、乡村之美、民族民俗文化之美,集中展示了绥宁文化研究挖掘工作成果,凝聚了本土民俗文化专家的心血。该书内容丰富,揽千年于一瞬,熔百态于一炉,既有文字详述,又有图片印证,绥宁一方风物,尽在眼前,沧桑变化,了然心中,堪称留住民族记忆之册,记取美好乡愁之书,鼓舞人心之作。
了解过去和现在之美,是为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当下,绥宁县委、县政府正围绕建设“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人才兴县、旅游带动、特色发展”发展战略。在建设美丽新绥宁的征程上,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创意策划和活态展示工作更为任重道远。希望以《美丽绥宁我的家》的出版为契机,各界共同努力,共促转型发展,推动绥宁文化旅游事业迈上新台阶!
后记
◎绥宁县政协主席 唐国瑚
为配合县委县政府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编辑了这本书。
书稿以展示绥宁诗意的山水、绥宁人诗意的栖居为视点,追求知识性和可读性相结合,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绥宁独特的山水人文、地域风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参与编写的同志十分辛苦,参阅了大量的典籍,并进行深入的田野采风,分东山、寨市、黄桑、长铺、河口、李熙等 6 个地域单元走村串户,收集近 100 万字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认真加工整理,历时 5 个春秋。
本书的编写,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人民政府安排了经费资助出版,唐渊同志、罗玉梅同志多次过问并作序,在此深表敬意。在采编过程中,我们还得到县内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乡镇的同志,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口述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这本书仅仅是以我们的视角对绥宁的山水人文的一次粗浅的审视,失漏之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方行家批评指正。若此书的出版,能对绥宁地方文化传承,对绥宁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一点推动作用,我们将感到莫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