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全国职教同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谋划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之际,我有幸先睹志明教授的新作《从契合到引领: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动能》,深感欣喜。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中专的发酵馒头、本科的压缩饼干”不断改革、蜕变、发展,在办学规模、培养水平、服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依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高职教育的需求。而破解新时代高职教育面临的难题,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强国,亟需更新理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志明教授的新著,从实践者的视角,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较系统地回答了高职院校如何契合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如何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选择等问题。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9年,后来居上,跻身于广东省示范性高职学院、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行列,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东莞样本”。其成功在于“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通过依托和服务“走在前列”的制造名城——东莞,履行自己的使命,实现了自我价值。该校“服务学生成长,支撑东莞制造”的办学理念,“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务一体”的育人机制,以及“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了“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之路。
志明教授根据在服务和助推东莞产业快速转型,高职院校如何找准定位、如何破解难题、如何系统推进等方面的实践,从新的视角、新的冲击、新的选择和新的愿景等四个部分,系统阐述了他对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考,这些思考既有他本人20多年来从事高职教育的经验沉淀,也有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批判性反思。比如,在信息技术变革和人工智能背景下,面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等系列变化,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因时而动?作者提出,基于生态学视角,高职院校精准契合教育理论与教育规律,围绕构建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专业与课程建设、课堂与教学、学习与实践等生态系统,致力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核心任务,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自觉。该书是国内比较系统地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专著,创新之处颇多。我相信,它的出版,必将对广东,乃至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志明教授具有优秀职教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既能深入企业、深入学生进行调研,以能吸收和应用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始终保持一份职教人难得的清醒、独立和自省的思考,并写出专著,实属难能可贵。我相信,志明教授的这本专著,在高职院校如何契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为我们提供可供借鉴、清晰而具体的思路。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职业教育须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共同愿景。未来的30年,我国职业教育不仅要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达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还要成为“职业教育领先国家”。新时代中国高职教育的实践者、探索者,必须把人民对更好职业教育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务实创新,砥砺前行,加快实现现代化,开创职业教育强国的美好明天。
作者嘱我写几句话,我一方面是学习,收益良多;另一方面谈体会,借题发挥,写了以上几句,是为序。
欧阳河
2017年12月6日于中山
职业的现实与教育的理想(自序)
辞旧迎新之际,站在美丽夕阳下的松山湖畔,眺望华为终端总部工地林立的脚手架,想到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而创造的种种奇迹,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真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并带着些许纠结。兴奋于也曾参与或见证这个伟大时代的变革,同时又紧张于担心错过这个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纠结于当下的现实与曾经的理想之间。这种纠结随处可寻,诚如工薪阶层这些年来对“买房or卖房”的兴奋、忐忑与遗憾。
回望自己在职业教育领域25年的摸爬滚打,第一时间能想到的是,华为总裁任正非用来诠释华为人生的“芭蕾脚”。“芭蕾脚”,是华为2015年在全球投放的广告。“痛,并快乐着”,引起了华为人的共鸣,得到了全球的认同,也正好写进我的心坎。伴随着职业教育“计划、并轨、升格、扩规、提质、内涵发展”等改革进程,职业院校历经了从“香饽饽”到“蓝瘦香菇”、招生“被人求”到“求人”、从“压缩饼干”到“经济支柱”等心态与地位之沉浮,砥砺前行,步步有痕。
曾经,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引下,我们总是用“干一行,爱一行”“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再扎根,后发展”等道理,叮嘱即将毕业的学子们。1999年,在我首次担任班主任的学生毕业之际,我特地组织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为主题的班会,为期一周,让同学们充分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并做了总结演讲。10多年过去了,这班同学与我一样,对此记忆犹新。也就是自那之后,我对如何开展职业生涯指导进行了长期而持续的关注,并成为较早引入哈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之一。
现实中,人们始终很难在“一份有报酬却没价值的工作和一份有价值却没报酬的工作”间做出抉择,因为内心需要权衡的因素太多,熊掌与鱼总是无法兼得。在社会普遍的“精英”“成功”等职业意识与期望下,基于对过去20年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认知与实践经验,我曾对“猪在风口上也能飞”的说法深表赞赏,而且还津津乐道,也常常“好为人师”地去指导同事、朋友们的孩子如何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就业单位或未来发展方向。但这些年,与周围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90后学子,以及在华为、IBM等知名企业精英的交流中,特别是2016年7月与高考后的儿子在填报志愿时的交锋中,我对“职业·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当把职业选择与人生幸福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作为个人,我们不一定要成为风口上的那头“猪”,也可以是随风而行,或者在路边鼓掌的人;不一定都要成为Leader,也可以是热情的吃瓜群众。
随着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职业也会发生不断的变迁。在过去近20年中,我经常去珠三角的人才市场应聘,以此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是否还适应产业发展之需要。2009年,我来到“不相信眼泪”的东莞,在这个制造业之都,有一批当年南下打工而后创业的同龄乡邻,在聚会中,他们常常会说到当年打工时所历经的种种艰辛,以及当下创业当老板的各种不易。“当年,我们为进厂求一职,排几天的队,常受到人事、主管及老板的各种刁难与不公,还不敢吭声,怕丢掉工作。那时候想啊,要自己哪天当上老板多好”,“而今当老板,却发现员工早就‘翻身当主人’了,年轻的员工往往一言不合就请假,哪管你生产不生产,一言不合就离职,基本不考虑合同的约束与否……”产业发展与就业市场的生态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的职业选择与现实需要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
随着经济深度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与需求,国家、企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越来越充满着期待与渴望。我很庆幸从事着职业教育,潜心于IT行业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实践,影响着众多曾被基础教育标记为“非精英”的,进入持续处于浪潮之巅的IT业,他们成功的喜悦、事业与人生的经验,让我获得很多的成就感,同时,也不断丰满着我事业的理想与信念。
教育,终究是一种情怀,职业教育尤其如此。在现行学校教育种种积弊日显的当下,对教育“目的”的关注渐多、对教育价值“回归”的呼唤渐浓。柏拉图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憧憬职业教育的理想生态,当是在培养学生人格品质、传承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影响他们的生命态度,激发他们服务社会的热情,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成就梦想,进而获得自身的成长与成就。
在新年快乐的问候中,我们又开启了新一年的征程。“一路有你,一起前行”,这是我2017年新年最喜欢的一条微信,觉得它很应景,也很入心。暗自给自己鼓个劲:拥抱变化的未来,坚守教育的理想,给折腾找点理由,撸起袖子干吧。
王志明
2017年元旦于东莞松山湖
结语
编撰这本小册子,起源于我今年初的一个念头:对过去几年的实践进行一次梳理和总结。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跟紧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历时 9 个月,终将实现这个新年小目标。本小册子所收集的,是我近三年的一些工作笔记、随想、座谈或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等,并适当地做了修改。它不是科研论著,也不是优美散文,只是一份来自一线的实践报告、学习心得与反思。它不敢求“全面”“客观”“严谨”“科学”,但力图以文字来表达一种关于“职教”的情怀,一种“实践”理性的思考,一种对“回归”教育本质的追求。
什么是良好的高职教育?一万个人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答案,因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从高职院校走出去的毕业生,从来没有经历和体验过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或项目、工作)实践;从来没有对一个职业领域(或技术)产生赞叹、喜爱、向往,乃至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职业、职场、技术、企业与社会进行思考,并产生自己的理解与追求;如果不能面向信息时代、智能时代,逐渐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适合个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由此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实现人生出彩的梦想,那么他(她)一定是没受到真正的、良好的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必以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逻辑起点。2009年,我从曾影响中国、为中国农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来到依托雄厚产业经济实力创建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6 年 9 月,有幸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为期 3 个月的职业教育管理访学研修,近距离地学习、感受和体验新加坡职业教育。通过对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发展、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使命与内涵建设、堪称世界典范的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我深刻理解到,高职院校若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使命、责任与担当,其内涵与质量肯定能实现一流与优质,其铸炼的特色肯定是鲜明的,其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正如歌德所言,“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即知道你的价值”。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当以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为目标与追求。经过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痛点,面对科技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力量推动下,亟需以迭代与创新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全面的、综合的生态化改革。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站在世界产业发展与转移的趋势下,始终走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前列。“用明天的科技,培养未来企业、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与人文情怀等“核心素养”;对标“工业 4.0”“中国制造 2025”的技术规格与要求,培养“核心技能”,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作为专业内涵升级的要求与内容。同时,自主学习的方式已成为个人社会生存的一种方式与习惯,推进“教”向“学”的转变,是今天我们以互联网思维对高职院校教学进行颠覆式改革的唯一方向,既是目标,也是时代要求。
教育终究需要一种极具人文关怀、为学生点燃梦想的情怀。2015 年 12 月 31 日下午,在学校年度公开课结束时的演讲中,我以《半是折腾,半是情怀》为题,对在教学及教学管理方面所做的尝试与努力进行简单的总结;2016 年 3 月,又以《折腾背后的逻辑》为题,对在学校推进生态化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叙述,得到了各二级院系、专业带头人与负责人、骨干教师的较多认同。并在高水平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混合式教学方式推广、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与混合所有制模式探索、学分制改革等方面努力实践,不断推进与完善,让学生、老师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与成就。
真诚地感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与同事们,是他们持续的支持、帮助和鼓励,让我在创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以及创新强校工程中承担任务,履行职责,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与创新,一起收获许许多多的成果与喜悦。特别感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那里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奉献、创新、务实、团队、超越”的“隆平精神”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活与工作。感谢所有的学生,他们以成长的需求与收获、良好的建议,帮助我不断改进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感谢合作企业的老总与工程师们,是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精神,感动并激励我从事职业教育的情怀愈浓、执念愈深,责任感也越发强烈。特别感谢知名职教专家、前辈欧阳河教授、俞仲文教授,他们总是以前瞻的视野、学者的睿智鞭策和指导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感谢涂用军、李炜玮、卿中全、李法春、余超等同事、同学,他们给我提供了许多细致的帮助与建议;感谢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本书的出版策划所提供的帮助。还要感谢我的妻子陈玉萍女士,她总是以她作为教师丰富的体验,给我提出中肯的意见。